马哲知识点

上传人:yh****1 文档编号:136017547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哲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哲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哲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哲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知识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义:是贯穿于全部哲学问题之中并统率和制约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种哲学学派、思潮争论的根本问题。2、类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本体论”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认识论”问题)3、“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回答本体论问题才能回答认识论问题;同时,回答本体论问题又离不开认识论,任何一种本体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路线形成的,都包含着对人的认识的本质、功能和过程的回答。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只能是失理论论证的独断论

2、。4、来源:人类的现实生活,而不是纯粹的玄想和思辨。5、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能否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能否坚持意识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能否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6、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动体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7、唯心主义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心灵、意识、观念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客观唯物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上帝、神、绝对精神、绝对理念)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并把物质世界说成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二、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3、哲学意义?第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唯心论、宗教神学(统一于上帝)根本对立的。第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二元论(物质与精神一个本体(物质)对立的。第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与科学的实践观相统一的。第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认识世界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唯心主义运动观与形而上学运动观?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精止的重要作用。2、绝对

4、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4、唯心主义运动观:离开物质谈运动。 5、形而上学运动观:离开运动谈物质。四、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 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

5、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2、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表现在:在实践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改造和被改造的对立;在认识关系中两者之间存在着反映和被反应的对立。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3、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五、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历史规律的认识?1、唯物史观,也就是历史唯物论,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看法,而且仅仅是一种看法,更不是唯一的看法。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的发展基础与动力。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是基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

6、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动力来源于事物的内部所以社会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史观还认为,物质先于精神。2、唯心史观就是历史唯心主义,与唯物史观相反,不是把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是把精神、意识、思想、人的意志,甚至是神的力量,看成是第一性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唯心史观还认为,精神先于物质。精神、意识、思想、英雄人物的意志,甚至上帝等,来源于事物的外部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3、历史规律:即历史法则,即相信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像自然界那样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轨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

7、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工具的改变)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生产关系的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 (4)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5)实践意义:生产力的发张主要体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注意:不要忽略上层建筑本身又有历史继承性与相对独立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服务的方向:保护自己和排除异己的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实现这一反作用 服务的方式:上层建筑

8、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效果: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发展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客观要求)阶级斗争规律: (1)阶级斗争的根源与作用 根源: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和冲突 作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阶级社会的发展(体现: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2)实践意义:阶级分析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要求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从而对整个阶级关系和阶级力量对比加以全面的、动态的把握。社会基

9、本矛盾与阶级斗争规律: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就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抗与斗争。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等级与阶级的区别:等级是政治、法律等范畴 阶级是社会、财富、地位、声望等范筹资产阶级(阶层)是以财富为划分标准。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 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六、三大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矛盾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10、 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 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谁。 二、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矛盾是一切运动的根源,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自身内部的矛盾,在于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是“自己运动”,自身内部的矛盾,即内因。外部矛盾即外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独

11、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是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体现。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证事物性质的发展;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保证事物性质的存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在统一体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使矛盾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旧的矛盾体分解,新的矛盾体产生。 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事

12、事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时时有矛盾。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作为个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及共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又贯穿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共性统摄着个性;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 一、质、量、度,世界上各种事物所以是这物而非他物,是因为每一事物都有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质;量,是指事物规模的大小、运动速度的快慢、颜

13、色深浅数目多少等等。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会影响事物的存在,使事物保持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就是度。 二、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一切事物变化都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沿着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量变与质变的相互交替中实现。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一、辩证的否定观 哲学上有两种对立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主观任意的否定,是全盘抛弃一笔勾销;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

14、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的统一,是扬弃,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 二、否定之否定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要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既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发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发展趋势上看,是一个螺旋式或波浪式及曲折前进的过程;从发展方向上看,总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总是曲折的或者有回复的。 总之,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或基本原则

15、。 否定之否定: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标志着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由旧质到新质的飞跃;三,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它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四,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是一种扬弃。七、质、量、度的概念及其哲学意义?概念: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一事物成为它本身并区别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量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它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他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他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作为质与量之统一的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 意义:量变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质变是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突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阶段,质变是量变的新起点,区别在与量变过程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