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_竹_意象.pdf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6010772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_竹_意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_竹_意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_竹_意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_竹_意象.pdf(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8 . 0 1文 学 教 育 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 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 的 读 者 , 大 抵 会 注 意 到 其 对 “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 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 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 隐逸乐趣。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 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 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 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 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 所隐含的观念。 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传 统的中国社会是以文人为社会精 英的文官制社会。在正统的文人 阶层中,多数信奉的是儒家积极 用世、建功立业人生观念。在传 统的儒家文化里,文人的价值实 现并不表现于个人享乐

2、的方面, 而 是 表 现 于 社 会 的 、 利 他 的 方 面。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在 孔 子 看 来 , 通 过 “ 立 人 ” 与 “达人”来实现“立己”与“达 己” ,是人类不同于鸟兽的主要 标志。人通常不是作为独立的个 体,而是与社会及周围人群的相 互关系中给自己作价值定位的。 中国是个诗歌国度,诗词歌 赋这些经典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传 统儒家文人建构价值观的载体。 孔 子 的 “ 诗 言 志 ” , 白 居 易 的 “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言说,无 不是传统儒家文人经时用世的具 体体现。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在诗 歌的国度中阐释着、歌哭着自己 的人生观念和

3、理想。 唐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 新笋四首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 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 池园数寸泥。 作为文人士夫的李贺,在青 山碧水,茂林修竹的家乡昌谷, 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以寄托自 己 的 经 时 用 世 的 理 想 : 笋 壳 初 落,露出绿玉般的新竿,那母竹 原是高耸入云的奇材。若是容竹 笋尽情长大,那一定可以远别泥 土了。李贺完全是借竹自比,希 望自己能够致身通显,实现自己 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 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 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 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 极用世思想昭然若揭: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 疾苦声。

4、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 一叶总关情。 不论是唐代的李贺,还是清 时的郑板桥,他们的咏竹诗中的 “竹”意象,显然继承了儒家所 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 准则。在这样的叙述背后涉及一 个价值取向的问题:重事功,是 儒家传统文人一生奋斗的目标。 这样的价值观虽然与先秦、汉唐 以来文人普遍“以功业为己任” 的传统相一致。儒家传统观念是 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官职,是 为了在任上有所作为。一个文人 的成功,决不仅止于进士及官职 的获取,更为重要的是能于国家 有所贡献,这是很多文人在咏竹 时表现出的人生期待。叙述人通 过这样的叙述,表现了一种与儒 家“功业至上”传统一致的价值 观。从“语言即知识,知识即权

5、 力”的福柯式理论来看,咏竹诗 的作者用其叙述的话语,传达了 这 种 正 统 的 文 人 价 值 观 , 其 “竹”的意象的建构,就是不断 强化这种价值观。 儒 家 讲 “ 修 身 ” , 孔 子 讲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 ,孔子还讲“益者三友,损 者三友” ,其叙述就是要求文人 们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做一个诲 诲君子,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 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都 用不同的形式、执著的笔墨赞美 “梅、兰、竹、菊”四君子。四 君子就成为中国儒家传统文人的 缩影。而“竹”以清新、飘逸、 恬淡、高雅以及坚韧向上的精神 给人鼓舞和启迪。难怪宋代大诗 人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 居无

6、竹” 。陆游的云溪观竹戏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张波 淘 金 者研 究 者淘 金 者研 究 者 0 3 4 2 0 0 8 . 0 1 文 学 教 育淘 金 者研 究 者 书二绝句(其一) :“气盖冰 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 寒 直 入 人 肌 骨 , 一 点 尘 埃 住 得 无。 ”白居易题窗竹 :“不用 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为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 看。 ”中描摹的高雅的竹子,赞 美的自然中凌雪不凋,顽强不屈 的品格无疑是君子的品德叙述。 自先秦以来,传统的中国文 人就主张凭藉“立言”的方式, 把有限的个人生命转化为无限的 历 史 生 命 , 曹 丕 就 把 文

7、章 视 为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 样的价值观代表了传统中国文学 的主流意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竹”意象,无疑代表了文人的 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唐代杜甫 的寄题江外草堂 :“我生性 放 诞 , 雅 欲 逃 自 然 。 嗜 酒 爱 风 竹,卜居必林泉。 ”宋代杨万里 的咏竹 :“凛凛冰霜节。修 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 传 神 。 ” 清 代 郑 板 桥 的 竹 :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 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 夜 雪 , 疏 影 失 青 绿 , 莫 被 风 吹 散,玲珑碎空玉。 ”这些诗句就 是 儒 家 传 统 文 人 生 活 态 度 的 体 现,就算频遭打击亦难

8、以改变: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 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 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 饥 稚 子 色 凄 凉 。 欲 填 沟 壑 唯 疏 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 狂夫 )杜甫现在客居成都,穷 困潦倒,现实严酷,但他还在赞 美“翠筿” ,诗人的倔强、不被 生活的磨难所压倒的人生态度, 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 反而越来越强。杜甫积极用世的 态度代表了儒家的主流意识。 在传统文人的诗歌中常见的 还有“年华虚度而功名不遂”的 感叹,于是“悲秋”就成为传统 中 国 文 学 的 重 要 主 题 。 而 “ 悲 秋”又通常基于文人对于“年华 易 逝 , 功 业 难 遂 ” 或 “

9、 怀 才 不 遇” 、“生不逢时”的慨叹,这 是我们在咏竹诗中经常所看到的 特征。杜甫的栽竹 :“本因 遮日种,欲似为溪移。历历羽林 影,疏疏烟露姿。萧骚寒雨夜, 敲鼓晚风时。故国何年到,尘冠 挂一枝。 ”郑板桥竹 :“乌纱 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 竿。 ”无不如此。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 雍崔衮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 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 枯荷听雨声。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夜晚,旅 宿于骆姓人家的亭园里,寂寥无 限,怀想朋友。在竹林环抱的船 坞倍感孤寂,内心充满惆怅,落 在枯荷上沙沙的秋雨声,更增添 了李商隐内心孤苦。天色阴霾欲 雨,四周一片

10、迷蒙,竹林更使诗 人 心 情 黯 淡 。 全 诗 透 露 出 诗 人 “生不逢时,功业难遂”的感慨。 李商隐更有“露如微霰下前池, 风过回塘万竹悲”( 七月二十 九日崇让宅宴作 )的诗句,诗 人 把 强 烈 的 感 情 , 赋 予 风 摇 影 动,飒飒作响的翠竹上,抒发了 世事不定,生命短促的感慨。诗 人的“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 雪有心期”的夙愿,只不过是仕 途坎坷,壮怀莫遂的幽愤而已。 但传统文人在言说这种感叹 时,往往以轻松的口吻出之,诗 人往往以隐逸的身份出现。归其 一点,也是这种言说的另一种形 式 。 唐 钱 起 的 暮 春 归 故 山 草 堂 :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 杏花飞。

11、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 清阴待我归。 “ 大 历 十 才 子 ” 之 一 的 钱 起,用“稀” 、“ 尽 ” 、 “ 飞 ” , 写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 空寂、凋零的气氛,在这冷落寂 寥的氛围中,诗人却惊喜地发现 窗 前 幽 竹 、 兀 傲 清 劲 、 摇 曳 多 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 人“怜”之,怜爱翠竹的“不改 清阴” 。翠竹既有内在美也有外 在美。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 中,诗人对幽竹赞美,对那种不 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 高尚节操礼赞。其实,翠竹就是 隐 士 的 象 征 , 但 赞 美 翠 竹 的 同 时,诗人年华易逝的意绪也就蕴 含其中。 中国传统文人通过“竹”意

12、象 , 努 力 建 构 着 儒 家 价 值 观 系 统,他们把“竹”作为儒家文人 人格的化身,把“竹”意象深深 根植于自己的话语系统,从而让 “竹”具有某种鲜明的意识形态 性 质 。 福 柯 认 为 , 在 一 个 时 期 内,一门学科是凭借话语圈定了 一个对象领域,树立起一个合法 的视角,由此建立起不断变更的 历 史 法 规 , 作 为 价 值 取 舍 的 准 则。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 大书法家王徽之(王羲之子)曾 “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 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 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他这 种对“竹”的喜爱,以及后来者 对“竹”的痴迷,就是福柯理论 的 最 好 注 解 。 概 言 之 , 有 关 “竹”的文本,犹如一个承载体, 里面装满了璀璨宝石般的种种意 义,作为读者,首要任务就是依 据适当代码、规则挖掘出这些意 义。“竹”意象在传统文人文本 中不断出现,既强化了文人“事 功”的价值观念,起到了对儒家 的话语系统补充、矫正作用。 张波,教师,现居湖北襄樊。 0 3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