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999998 上传时间:2020-06-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阅读与训练怎样理解文章题目含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怎样理解文章的题目【知识梳理】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中心、主题,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文章内容都是围绕主题来写的,理解文章的题目,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理解文章题目方法有: (一)起文章题目的方法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有些题目能直接反映文章的内容,有的则需要通过深入阅读才能得到答案,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要想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首先要知道起文章题目的方法。起文章题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人名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诺贝尔等,就是用人名命题的,阅读中,可以思考文章叙述了人物的哪些事?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 2、物名 如,落花生

2、、鲸、新型玻璃、白鹅、火烧云等,这类题目较多,就是直接采用事物起题目。阅读时,需要思考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等。 3、自然现象如,黄果树瀑布、雅鲁藏布大峡谷、蟋蟀的住宅等,阅读时,需要思考这些自然现象的特点。4、事情、活动这类题目很多,如,黄鹤楼送别、孔子拜师、爬天都峰、盘古开天地、一次成功的实验、掌声等,阅读时,需要思考事情或者活动的过程,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说明的道路等。5、 景点名如,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等,阅读时,需要思考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等。6、比喻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鸟的天堂等,阅读时,需要思考题目究竟比喻什么。(二)点题的方法 所谓点题,就是点明文章的题目,点题往往是文章的价

3、值和精华所在。恰当地点题,会使文章主题突出、深化,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性,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方法是: 1、比喻点题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结尾:“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里用比喻点题,形象地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景,揭示了文章的主题。2、设问点题如,海底世界开头:“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这里作者的设问紧扣题意,读者读了开头便明确本文的大意。 3、象征点题 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里作者用象征手法点题,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4、反复点题 如,难忘的一课一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起到“点题”的

4、作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5、引用点题 如,桂林山水中:“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引用古人的一句诗来点题,既赞美了桂林山水的美,有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6、议论点题 如,养花的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有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里作者用议论点题,既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养花的意义,使养花这件小事顿生光彩。 7、抒情点题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作者的抒情:“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文中有这个句子,犹如画龙点睛,使整篇文章的内容活了起来。 8、反问点题如海上日出结尾:“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作者

5、用反问句结尾,更加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对海上日出奇观的赞美。点题的位置: 1、开头点题。 开头点题有入题和引出下文的作用,应该有较精炼的语句,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点题。 文中点题必须是在一个部分之后,这样的点题必须有对前一个部分的小结作用,或者有启示下文的作用,如果能同时做到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更好。 3、结尾点题。 首先必须有结束全文的作用,然后根据行文的情况或抒发感情,或表达愿望,或提出警示,或进行描写等等。结尾点题应该是最灵活的,业恩师最容易出新的地方。(3) 根据题目理清文章的思路 1、审题揭示思路大多数文章的题目直接或间接地解释了文章的思路,审题和释题往往是清理文章思路的

6、重要步骤。审题的要领有三个:一要正确解释题意;而要思考文章按照题意应该写什么内容;三药搞清楚题目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2、分段显示思路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正确地分析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是剖析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理清作者思路的基本方法,因此,要思考在题目之下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3、划分段落 文章是由不同的自然段和逻辑段形成的。阅读时,要注意划分段落。划分段落常用的方法有:(1)抓关键词语。要掌握文章的思路,首先要抓住显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一些关键词语。(2)抓联系纽带。一篇文章除了要有诶在联系之外,还必须有一些联系的纽带,联系纽带可以使过渡段也可以使划分段落的标志。

7、(3)根据不同的内容。相同的意思为一段,不同的意思为另一段。 【例题引路】 华佗学医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痛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痛不欲生。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来到西山,拜师学医。/ 华佗拜见了师傅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待候他们吧。”华佗一面耐心地待候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研究用药的情况。因此,他在这3年的时间里就了解了不少的病源、病理和用药的方法。 一天,师傅说:“你已磨练了3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便不分昼夜、如饥似渴的攻读起医书来

8、。 暑去寒来,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医书,忽然有个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吧!”华佗连忙跑过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没有大病,自己会好的。”人们都责怪华佗不懂医道。就在这时候,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个个惭愧,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治病去了。/ 春蚕 蝴蝶,素有“飞动的花”的称号,可见它的美丽;金鱼,素有“水中之花”的美名,也可见它的漂亮。可是我既不爱那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

9、华的春蚕。 春蚕,既没有华丽的衣衫,也没有动人的名字,但它的精神却是高尚的。它要求的,仅仅是几片桑叶,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吐出宝贵的丝,一直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家邻居养了些蚕。有一次,我目睹了蚕儿吐丝结茧的情景。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想到蚕儿不知疲倦地吐丝的景象,我不禁叹道:“春蚕,你为了造福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爸爸深情地说:“是啊,人也应该这样,应该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

10、已的人。” 蚕儿死了,但春蚕吐丝的景象仍浮现在我的眼前。啊,春蚕,你永远活在我心里!【精彩挑战】 玲玲长高了玲玲戴上红领巾了。妈妈很高兴,就在星期日的一个下午,带她去看电影小铃铛。 玲玲跟着妈妈上了电车,正好碰到她们识的售票员张阿姨。张阿姨见了她俩问玲玲 今天你跟妈妈上哪儿去呀 玲玲亲亲热热地回答 张阿姨我跟妈妈去看电影 说完,就朝一个空座位坐下。 这时,一个老奶奶上车了,玲玲赶忙起身让了座。车子开了,玲玲帮着张阿姨为乘客服务,侍钱、递车票,忙得可欢哩。 妈妈从口袋里掏出钱,给玲玲买票。张阿姨说:“玲玲还小,不是不用买票吗?” 玲玲两只大眼睛一忽闪,心想,那是一年前,我个子不高,乘车用不着买票

11、。现在是不是长高啦?她瞧见那刻有标尺的拉手杆,窜过去一站,还用小手按着头,对准标杆上妁尺码,嘿,刚好超出一点儿。于是她亮开嗓门嚷道;“张阿姨,你瞧,我长高了!”说着,玲玲接过妈妈手中的钱,递给了售票员张阿姨。 妈妈笑了,张阿姨笑了,车厢里的乘客都笑了:“玲玲是长高了!” 1、根据短文概括玲玲在车上的三件事。 2、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内。 (1)“亮开嗓门”的“亮”的意思是( ) A、发光 B、显露、显示 C、使声音响亮 (2)妈妈、张阿姨和乘客们都笑着说:“玲玲是长高了!的意思是( ) A、玲玲长大了 B、玲玲个子比过去长高了 C、玲玲懂事了,成长了 (3)本文最恰当的主题是( ) A、

12、赞扬了玲玲勤快、机灵的好品质。 B、赞扬了玲玲乐于助人,实事求是,不占国家便宜的好品质。 C、赞扬了玲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答案】1、(1)主动让座 (2)服务乘客 (3)主动买票 2、(1)C (2)C (3)B 把钱退回去 彭总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曾多次出国访问。每次出国,他都很节俭,从不多花一分钱。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去,我们节约每一个铜板,是为了革命战争;今天,我们节约每一分钱,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有一次,彭总要带一个代表团出国访问。根据规定,发给他几百元的服装制作费。他除了做一套便服外,把剩下的钱全部退给公家。参谋建议多做两套衣服,可以随时换洗。彭总狠狠地瞪了

13、他一眼说:“不花自己的钱,就是不知道心疼。不做,把钱退回去。” 彭总不仅在服装制作费上注意节约,而且在生活补助费方面也尽量节俭。1957年11月,他随同毛主席率领的代表团出国访问。回国前,大家都把节省下来的生活补助费,购买一些东西带回去。而彭总呢,却什么也没买。参谋请示他买些什么东西回去,没想到刚一开口,彭总说:“你又是来动员我花钱的吧?不买,什么也不买!” 他看参谋笑而不答,就平心静气地说:“我们国家现在还很穷,底子又薄,经济建设又需要大量资金。我们能省一点儿,积少成多,也好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参谋不好再说什么啦,问:“多余的生活费怎么办?” 彭总斩钉截铁地说:“全部退给国家!” 1、用“”画出短文中的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 2、用波浪线画出两处与题目相对应的句子。 3、短文中写了彭总的哪两件事?彭总把节约下来的钱全部退回国家是为了什么? 【答案】1、彭总不仅在服装制作费上注意节约,而且在生活补助费方面也尽量节俭。 承上启下 2、不做,把钱退回去。 全部推给国家。 3、服装制作费上注意节约;在生活补助费方面也尽量节俭。 支援国家经济建设。 春天春天到了,美丽的春天令我们陶醉。有人说春天是用眼看见的.我便使劲地看;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