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5978014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提纲(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背景 根据材料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1977年2月7日) 问题:材料中“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实质: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影响

2、:文革结束后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背景: 1.文革结束后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二)主要内容,1.两大 转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

3、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2.三大 标志,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 展新时期,(三)历史意义(转折+三标志),延伸: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哪些变化? 1.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实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并非改变社会性质,而是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地方进行调整。实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变化: (1)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对外关系: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从“战争

4、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4)思想路线:这次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开始了系统的拨乱反正,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当的工作徘徊前进的局面,端正了全党的指导思想。 (5)组织路线:经过这次全会,邓小平实际上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全党和全国人民一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二、对内改革,(一)农村体制改革 1.改革的过程: (1)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

5、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鼓励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企业; (4)1983年,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5)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2.为什么改革要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二:到1978年还有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7年,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1978年,全国有将近30%的生产队年人均分配在50元以下。 材料三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

6、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能挣到0.14元。,地位:农业为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3.农村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责任制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村政治体制的改革,削弱了对农业发展的束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自治; (3)农村体制的改革为城市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注意:家庭

7、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延伸:关于农村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一)什么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否等于小农经济?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由集体经营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关键词:自主、按劳、市场)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等于小农经济。因为: (1)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

8、进行经营和生活,仍属于个体农业经济。 (2)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的变与不变? 1.变:(1)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到个体经营转变; (2)分配方式: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调节手段:从计划转向市场; (4)政治体制:从行政主导到村民自治; (5)发展方向: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2.不变:(1)社会性质不变,仍然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2)所有制形式没变,仍然是公有制。,高考怎么考? 例1:(2015年 重庆)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

9、、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驶行政权力。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A,例2:(2015年 海南)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

10、.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C,例3:(2016年全国3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例4:(2016年 上海)2014年,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时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

11、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B,(二)城市体制改革 1.开始: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内容 (1)管理体制: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市场的调节作用); (2)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到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方式: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革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 3.历史意义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消息显著提高。,延伸一:城市体制改革前企业经济计划经

12、济 1.什么叫计划经济? 又称指令性经济,是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由政府进行计划。 2.我国计划经济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从原料到购进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统购统销)。 3.如何评价 (1)积极:曾经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2)局现:长期执行,导致政企职责不明;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经济失去了活力。,延伸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 2.从在个别地区现行试点到在全国逐步推广; 3.从农村起

13、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5.经济体制改革早期体现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特点。,高考怎么考? 例1:(2016年 天津)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C,例2:(2017年 北京).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14、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C,例3: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B C D,B,(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原因 根据材料,分析建立的原因。,材料一:,1985年9月时代周刊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材料二:,材料三: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 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 意见一: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去向,但是搞了市场取向,

15、所以出了问题。 意见二:吴敬琏和薛暮桥、刘国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材料四: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原因: (1)国际因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国际社会唱衰中国; 市场经济成为国际主流。 (2)国内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得到了发展,但计划经

16、济体制仍在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受思想束缚的影响,国内的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建立的过程,(1)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2)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目标,(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奠定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21世纪初初步形成,3.历史意义 (1)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2)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延伸: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产品、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引导与调节。市场经济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