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5970457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诲(hu)女人皆仰(yn)之后彫(dio)B躬(n)自 人能弘(hn)道 松柏(bi)C推(tu)崇 大车无 (n) 罹(l)难D告诫(ji) 小车无 (w) 坦(tn)然答案D解析车兀yu。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B更也,人皆仰之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A解析“彫”通“凋”。3下列各句中对“而”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表转折)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表转折)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承接)D必不得已而去(表修饰)答案C解析

2、表假设。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不同的一项是()A见小利则大事不成B自古皆有死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C解析然,这样;后,以后。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其何以行之哉C于斯三者何先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答案A解析判断句,B、C、D三项倒装句。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文段,完成文后610题。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

3、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为:做,担当B无欲速,无见小利 速:速度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使足够,充足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停留答案B解析速:快。7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A子贡问政(于孔子)B(子贡)曰:“去兵。”C民(若)无信不立D逝者如斯夫,不舍(于)昼夜答案B解析“子贡”应改为“子”。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4、是()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可:可是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C必不得已而去 去:离开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立:富足答案B解析A项,可:行得通;C项,去:去掉;D项,立:立足,引申为存在。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A杀鸡为黍而食之 B斯人也而有斯疾也C必不得已而去 D夫子莞尔而笑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连词,表转折,却。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C、D两项,连词,表修饰,不译。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的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

5、百姓是不是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D文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答案C解析原文中无此意。(二)阅读文段,完成文后1115题。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

6、终不得治,不如去。”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遂行。其后箕子朝周,

7、过故殷虚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注】泆(y):放纵。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殷若涉水无津涯 津:渡口B国治身死不恨 恨:遗憾C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御:侍奉D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被:同“披”答案C解析御,占为己有。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A项,于是,就;B项,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D项,句末语气词;C项,因为/对,向。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8、的一项是()A微子对纣王昏庸、政治腐败的状况十分担忧,而纣王自以为帝王之命是上天赐予的,对微子的多次劝谏置若罔闻。太师劝微子为治国而暂时离开。B箕子在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箸时,便敏锐地看到这种做法如不加以制止,将会使国家面临危机。殷朝灭亡后,他以麦秀之诗来抒发深沉的感伤之情。C王子比干认为,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应以死谏争,否则,百姓将受害,而百姓是没有罪过的。他直言劝谏纣王,竟被纣王残忍地杀害。D微子离去,箕子成了奴隶,比干因直谏而死。在孔子看来。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是仁者。司马迁实际上认同了孔子的这个评价。答案A解析太师劝他离开不是“为治国”,而是因为“终不得治”的绝望,离开也非“暂

9、时”。1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译文:_ _(2)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译文:_ _答案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微子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以后,昏昧荒淫,政治紊乱。微子屡次进谏,纣王不听。等到祖伊忧惧祸患将至,把此事告诉纣王。纣王却说:“我生有命,难道不是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微子料定纣王最终不会听进谏言,想以死殉国。便跑去问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说:“我们殷朝没施行修明的政治,不能治理四方的人民。纣王沉醉于酒宴,听信妇人的话,破坏汤王的德政。如今我们殷朝好像要渡过一条大河,却没有渡口,又没有边岸一般

10、,应当怎么办呢?”太师回答他说:“王子啊,老天重重降下灾难,来灭亡殷朝。现在,如果真能救治殷朝,那么,国家治理好了,即使死也没什么遗憾。但假如自己死了,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牙筷子时,箕子便叹息道:“他既然使用象牙筷子,便一定要用玉杯了;既然用了玉杯,那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己有。从此,将逐渐讲究车马的舒适和宫室的豪华,国家不可振兴了。”纣王放纵无度,箕子进谏,纣王不听。有人劝他说:“可以离开不管了。”箕子说:“做臣子的向君主进谏,君主不听臣子就离他而去,这是彰显君主的过失而取悦于人民的行径,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

11、做了奴隶。后来,他就隐居不出,常常抚琴而独自悲伤。后世流传他的曲子,称其为箕子操。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戚。他见箕子进谏,君主不听,箕子去做了奴隶,就说:“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不以死谏争,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直言劝谏纣王。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真的有吗?”于是就杀了王子比干,挖出他的心来看。微子说:“父子有骨肉之亲,而君臣以道义相结合。因此,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听,就会继之以号哭;人臣屡次劝不听,那么在道义上可以离开不管了。”于是,微子就远行了。后来箕子朝拜周天子时,经过故都殷墟,感伤于宫室毁坏,禾黍丛生,箕子十分悲痛,就作了麦秀之诗来抒发内

12、心的感情。殷朝遗民听到了,都因此泣下。太史公说:“孔子有言: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谏死,殷朝有三位仁者。”三、文化经典专栏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15、16题。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注】抑:但是,不过。表示转折。倦:疲倦。诬:诬陷、欺骗。15子游认为何为“末”?答:_ _答案洒水扫地,陪客说话,迎送尊长等日常小事。解析答题时,只要能根据“末”字的提示,找出“洒扫应对进退”。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即可

13、。16针对子游的质疑,子夏做出了怎样的辩驳?请简要分析。答:_ _答案子夏认为,“道”如草木,草木要区别不同的种类,教育的内容也应有先后次序:先要教授基本的,易于掌握的,然后再教难懂、高深的大道理(即循序渐进)。解析子夏的观点是“言游过矣”,而支撑他这一观点的理由应当是之后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君子之道”有先后之序,二是“君子之道”不可“诬”。在这两个理由之后,子夏还对自己的理由做了总结,即“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答题应立足原文内容,将这两层意思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四、表达与交流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