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950503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新)_(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基础差、底子薄,改革和发展任务繁重,一直都处在爬坡上坎、追赶跨越中。这些年,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科学、健康的快车道。进入“十二五”,我们将坚定不移走好民生路、念好共富经,力争实现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同步倍增,城乡、区域差距缩小到2.51和21左右,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2、作。第一,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要求,着力打造低税费成本、低物流成本、低要素成本、低融通成本、低物业成本的“五低”发展环境,推动重庆经济逆势而进。近三年,全市经济增速均保持全国前三。去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切实抓好能源、资金、土地、物价、外资“五大调控”,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能源调控,针对全国性又一轮的大面积“电荒”,市财政拨出12亿元,对国家电网和电力企业外购电、储备电煤进行补贴,在严重缺电的情况下实现了最有效的保障,基本没有拉闸限电。又如资金调控,在银根抽紧情况下,通过银行信贷、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外资利用、央企信托等渠道,新增

3、社会融资4000多亿元,保障了资金供需平衡。再如土地调控,通过争取国家计划与市场挖潜相结合的办法,满足了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通过这些努力,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接近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跃居全国第一。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908.8亿元,增长4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00亿元,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0亿元,增长29.5%。工业总产值达到1.38万亿元,增长26.2%,企业利润突破500亿元。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到113万户,增长23%。按目前发展态势,未来五年有望保持15%左右的经济增速,到2015年全市经济总量可达到1.8万亿元,人均GDP超过8

4、000美元,整体进入现代化阶段。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战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轻纺和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已基本成型,工业带动金融、商贸、物流产业大发展,形成工业销售值、金融资产总值、商品销售总额“3个万亿”的规模。有三大产业基地建设值得一说:一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我们通过“整机+零部件”一体化,“微笑曲线”高中低端一体化,进项、出项和保税物流一体化,探索出内陆加工贸易新模式,变“两头在外”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构建起以惠普、宏碁、华硕、思科为龙头,富士康、广达、英业达

5、、纬创、和硕、仁宝六大代工商和5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4+400”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2011年,“重庆造”笔电产量突破2500万台;未来五年产量可达到1.2亿台,加上打印机、交换机、路由器、监视器,最终形成2亿台(件)产能、近万亿销售值和1000亿美元进出口的全球最大IT产业基地。二是云计算中心。在工信部等部委支持下,我们正在利用国际云计算调整布局的机遇,引进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太平洋电信等战略项目,加快建设智能城市,努力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离岸数据处理中心。三是汽车基地。重庆汽车产量2010年已突破200万辆,销售产值达3000亿元,是我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基地。我们正在利用“整车+零部

6、件”产业垂直整合模式,集聚长安、一汽、二汽、上汽和北汽等行业龙头,配齐小、微、卡、重、轿车等门类,加上既有的汽摩零部件扎堆优势,力争2015年产量达30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第三,聚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近几年,我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推动重庆加速融入全球化,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招商引资方面,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利用外资格局。近几年,重庆实际利用外资呈现井喷现象,一年上个大台阶,四年翻三番多,从2007年的10.9亿美元猛增至2011年的100亿美元,增幅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总量跃居全国第八,跻身全国利用外资第一梯队。在渝世界500强企业超过200家。“十

7、二五”期间,外资利用额总量预计可达500亿美元,继续保持中西部领先水平。进出口方面,加工贸易大发展,推动重庆进出口贸易突飞猛进。即使在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全市进出口总额实现了四年翻两番,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2011年达到300亿美元。其中,笔电出口超过千万台,带动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20%。预计2015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大大领先中西部地区。“走出去”方面,配合国家开放战略,面向国内市场和重庆需求,策划实施了矿产资源、粮食安全等一系列海外投资项目,2010年在巴西和阿根廷投资农业、澳大利亚投资矿产资源等5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项目获准实施,今年又启动了50亿美元,居各省市海外投资规模前

8、列。今后五年,总额有望超过300亿美元。开放口岸方面,成功获批西永综保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协调促成开通渝新欧国际贸易大通道,并实现多国海关“一卡通”,使重庆成为内陆口岸高地、国际贸易枢纽和西部通向欧洲的桥头堡,改变了中国内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去年,外地货物经由重庆转口的货运量占比达到32%,国际航空货运量翻了三番多。贸易结算方面,将惠普1000亿美元结算量的亚太地区结算中心争取到重庆,新增上百亿元税收,集聚了一大批会计师等高端人才。第四,全面建设“五个重庆”。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重庆致力于建设1千平方公里、1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联动发展6个大城市、20余个中等城市和一批中心镇,形成特

9、大城市带城镇群、城镇群带广大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市城镇化率已达到53%。我们把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五年规划投入1.3万亿元,推动重庆从发展理念到实践都实现根本性转变。宜居重庆方面,累计拆迁主城危旧房1324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61个,均超额完成三年计划任务。主城干道环境综合改造圆满收官,完成63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一大批老旧街区焕然一新。集中打造500个产业坚实、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建设2500个农民新村、25万户巴渝新居,使城乡同样舒适宜居。畅通重庆方面,以空港、内河航运港、信息港和高速公路枢纽、铁路枢纽“三港两枢纽”为主要

10、标志的西部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目前,2000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新的1000公里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11条铁路、3个火车站、两个编组站同时在建。港口集装箱通过能力增至240万标箱、正向700万标箱努力,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江北国际机场复合型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旅客吞吐量达到1900万人次。投资260多亿元,建设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区,预计到2015年,旅客和货邮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500万人次和110万吨。森林重庆方面,发动群众大兴荒山绿化和城市增绿,三年植树造林1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9%,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11、到41.5%,荣获生态中国城市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通过专家组验收,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4天。“五个重庆”建设的其他方面,也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提升了城市发展和群众生活品质。第五,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近几年,按照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突出先行先试,加强改革攻坚,从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着眼着手,集中破解了一批普遍存在、长期困扰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针对目前农民工被现行户籍制度阻隔在城市之外的突出矛盾,我们启动了以工业园区、主城区和区县城为重点承载地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在城里工作三年以上的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在城市确保他们的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等待遇“一步到位”,在农村实

12、行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自愿有偿退出,深受农民工欢迎。运行一年多来,平稳有序转户32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39%。平均每天6387人,整户转移82.3万多户,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市规模最大的一次户籍变迁。今年起,转户进入常态化,每年转户50万人,到2015年累计转户500万人,将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针对住房单轨制供给的缺陷,我市率先建立起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模式,推动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加以财税约束。三年规划建设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可解决200万中低收入者住房难问题。再加上危旧房

13、、棚户区改造改善住房条件的100万人,保障性住房可覆盖30%的城镇人口。截至2011年12月,已开建公租房2871万平方米,配租11万套。为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我们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是财产权,在农村“三权”确权到户基础上,分离量化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益,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设了“地票”交易制度,累计交易地票8.9万亩,农民直接获得增值收益124亿元。组建了30亿元资本金的兴农融资担保公司,“三权”抵押贷款达到180亿元。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817个,建立起农民按股份分享经营收益的体制机制。争取到2015年,我市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3%提高到10%以

14、上。第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年,我们始终坚持财政一般预算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不仅解决了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而且激活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日益呈现出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新格局。比如,发展微型企业,出台实施资本金补助、贷款融通、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创办微型企业,激发了广大市民的创业热情。一年多来,全市设立各类微型企业特色孵化园、创业基地118个,发展微型企业5.1万户,带动40.1万人就业。到2015年,全市发展微型企业15万户,大中小型企业增加到3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50万户。又如,合理调节国民收入格局,按照“

15、经济增长加一块、改革机制调一块、通货膨胀补一块”的思路,通过建立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开展相关税费改革试点等,做到年年有小调、三年有中调、五年有倍增,力争5年内将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目前的43%提高到50%以上。再如,加强国资收益调节,我市从2007年起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到2010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财政的比例已达到15%。2011年国企上缴收益282亿元,其中用于民生支出135亿元,占上缴总额的48%。今后五年,国资收益上缴比例将提高到30%,预计有1000亿元由财政用于全社会公共服务。我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已走在西部前列,正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教育方

16、面,连续多年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毛入学率达到30%。医疗卫生方面,在全市域规划创建30所三甲医院,加快建成100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万个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利率销售,通过药品交易所降低药品中间交易费用,使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实惠。社保方面,养老已实现全市域所有区县和农村老人全覆盖,比全国提前了3年。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已缩小到21。第七,扶正祛邪促进和谐。按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广泛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有效增强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全市干部群众参与面超过90%。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持“不枉不纵、不拔高、不扩大”,共立案侦办涉黑涉恶团伙567个,破获命案1000多件,维护了公平正义,净化了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考评首次排名全国第一,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6.51%。“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累计投入127亿元解决各类信访问题,组织20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