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35939553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人教版)基础过关训练4 峨日朵雪峰之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过关训练4*峨日朵雪峰之侧基础演练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跃入(yu)闷葫芦(mn)各奔东西(bn)B棕色(cng) 黑魆魆(x) 喁喁私语(y)C渗出(shn) 随大溜(li) 诘屈聱牙(j)D揳入(xi) 挠痒痒(lo) 抛头露面(l)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铆钉诀然别出心裁浮想联翩B石砾安详歪门邪道不加思索C嚣鸣锈蚀萍水相逢唇枪舌剑D罅隙快慰祸起萧墙鞭辟入理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庞德地铁口)B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的社会问题(辛笛风景)C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

2、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D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曾卓悬崖边的树)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诗人首先创造的是一组由诗人的命运自传和心灵经历开始,而逐渐推向整个西部时空,显现高原精神生命的长诗(或组诗)。B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壮硕的艺术精神,似乎不屑于浅斟低唱的一己情愫,而是要将土地的全部丰富性展示出来。C美感的流动性,更多的是作用于诗人和读者内心,而与表现对象自身的运动关系并不是很大。D人生是追求伟大好,还是追求平凡好?是逃离苦难好,还是拥抱苦难好?人们常常对此争论不休。5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

3、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于是,“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课内精读阅读峨日

4、朵雪峰之侧一诗,完成67题。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非常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B仿佛是一切艰辛的一种报偿,“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那太阳彷徨许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诗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C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

5、于是强烈的视觉效果在读者的心理上引发一种紧张。D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日落和滑坡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7赏析“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答:课外迁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城市昌耀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

6、的欲念。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的,

7、/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9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答:1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

8、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答:1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

9、通水。答:基础过关训练41解析:A项,各奔bn东西;B项,棕zng色;D项,挠no痒痒。答案:C2解析:A项,决然;B项,不假思索;D项,鞭辟入里。答案:C3解析:A项,把“人群中这些面孔”比作“幽灵”,把“美丽的面孔”比作“黑色枝条上的朵朵花瓣”;B项,把“铁轨”比作“中国的肋骨”;C项,把“心”比作“窗扉”;D项,无比喻手法。答案:D4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似乎”前加“他”。答案:B5解析:“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常用来比喻离恨或连绵不断的愁绪。答案:A6解析:“强烈的视觉效果”应为“强烈的视听合一效果”。答案:C7答案:“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说明

10、海拔之高。“薄壁那边”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一幕,“彷徨”一词生动地概括出了夕阳欲落未落之貌。“决然”表现出西沉之势的不可违逆,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的姿态。诗人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意象的密度显示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8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答案:A9答案:诗眼:“颤动”。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

11、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10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在解答题目之前,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的字数限制。这则材料是一则新闻报道,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交代传统观点;第二句交代这次考古发现的内容;第三句是根据这次考古发现做出的推断。概括时,首先要简洁交代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要把研究的重大发现概括进去,因为这些重大发现正是这个事情最有价值的地方。答案:关键信息:中英联合考古研究;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11解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考查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倡导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新闻的生活理念。首先阅读文段,划分层次;然后逐层分析,筛选关键信息;最后整合信息,使之成为一段结构完整、句式简洁流畅的语句。注意字数限制。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3月13日;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