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传染病试卷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35938696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传染病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整理传染病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整理传染病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整理传染病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整理传染病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传染病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传染病试卷(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试卷传染病学重点概述1、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2、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3、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4、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6、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7、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8、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2、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9、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0、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1、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12、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13、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

3、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1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5、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16、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17、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18、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19、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

4、人称为易感性。20、再感染:指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称为再感染。2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22、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23、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24、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25、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

5、现再度出现的情形。26、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27、准种:即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28、免疫重建:通过抗病毒治疗及其他医疗手段使HIV感染者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称为免疫重建。29、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SI):在免疫重建的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称为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30、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综合征。31、菌血症:若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

6、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未引起明显毒血症的即称为菌血症。32、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33、严重败血症:当败血症导致组织灌流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34、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35、外源性感染: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院内患者、工作人员或探视者,以及医院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医院感染。36、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皮肤或腔道等处定植的条件致病菌,或从外界获得的定植菌由于数量或

7、定植部位的改变而引起的感染。37、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38、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40、自然疫源地: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鼠疫等,这种病所在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41、稽留热:体温39以上,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42、传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43

8、、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指在免疫缺陷病毒的直接与间接作用下,CD4+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细胞破坏,造成细胞免疫缺陷,易致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这一慢性致命性传染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44、窗口期:急性乙型肝炎在HBsAg消失后,但尚未出现抗-HBs之前这一段时间称为窗口期。传染病学重点第一章总论1、构成传染和感染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即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2、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3、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侵袭力(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4、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

9、的重要标志。5、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感染动物。(二)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三)人群易感6、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二)传染性(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四)感染后免疫:感染后免疫如果持续时间短,可出现下列现象:再感染和重复感染。7、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A.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分为:a.低热:体温为37.

10、538度;b.中度发热:体温为3839度;c.高热:体温为3941度;超高热:体温41度以上。B.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I:体温上升期II:极期III:体温下降期C、热型及其意义:I、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39度且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不超过1度,可见于伤害、斑疹伤寒等。II、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高低相差超过1度,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肾综合征出血热III、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IV、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V、不规则热: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出疹:水痘、风疹第一天出疹;猩红热第二天出疹;麻疹多于第三天;斑疹伤寒第

11、五天;伤寒第六天。水痘的出疹主要分布于;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躯干、四肢蔓延,同时有黏膜疹(科氏斑)。皮疹的形态可分为四大类: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甲类:鼠疫;霍乱。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级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发、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12、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棘球蚴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临床表现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型抗体则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可长期存在(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丝状或核状颗粒。(三)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抗体系统:HCVAg与抗-

13、HCV: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如果抗-HCV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HCVRNA:HCV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标志。(四)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五)戊型肝炎病毒(HEV)【流行病学】(一)甲型肝炎传染源: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高峰期后1周。传播途径: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二)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传播途径:a.母婴传播;b.血液、体液传播;c

14、.其他途径传播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流行特征:a.有地区性差异;b.有性别差异;c.无明显季节性;d.以散发为主;e.有家庭聚集现象;f.婴幼儿感染多见。(三)丙型肝炎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a.输血及血制品;b.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c.生活密切接触传播;d.性传播;e.母婴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四)丁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五)戊型肝炎:与甲型肝

15、炎相似。【病理解剖】(一)基本病变: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改变表现为干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间质增生和干细胞再生。(二)各临床型肝炎的病理特点:(1)急性肝炎:肝细胞气球样变和嗜酸性变,形成点、灶状坏死。(2)慢性肝炎(3)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坏死肝细胞占2/3以上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面积小于1/2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变基础上出现亚大块或大块坏死,大部分病例尚可见桥接及碎屑状坏死。(4)肝炎肝硬化:活动性肝硬化;静止性肝硬化。(5)淤胆型肝炎(6)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病理生理】(一)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二)肝性脑病:(1)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2)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3)假性神经递质假说*肝性脑病的诱因:大量利尿引起低钾和低钠血症、消化道大出血、高蛋白饮食、合并感染、使用镇静剂、大量放腹水等。(三)出血:凝血因子减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骨髓造血系统受到抑制;DIC及继发性纤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