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 旧人教版.doc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35930996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 旧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 旧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 旧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 旧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 3.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素材 旧人教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素材汉族统治阶级对内迁各族的奴役与剥削大抵匈奴族居山西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氐、羌入居陕、甘内地,鲜卑族布满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他们都在“归附”的名义下,成群地进入中原地区。魏末晋初,少数族归附的最高数目,是“八百七十余万口”(晋书文帝纪),这数字固然有些夸张,但也未必全没根据;八百七十余万口虽未必全部入居中原地区,但是入居中原地区的少数族人数,也不会太少。随着东汉王朝军事威力的衰落,鲜卑、乌桓人的进攻日益频繁起来,在这样条件下,东汉政府为了挽救军事上的颓势,不得不利用内附羌夷、附塞匈奴来作战。东汉王朝崩溃以后,方镇互峙,三国纷争

2、,中原的割据势力,为了战胜他的敌人,又主动地招致了塞上少数族的内徙。如袁绍“抚有三郡乌桓,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序);绍子袁尚遣将与匈奴单于连兵平阳(今山西临汾),以击曹操;曹操使太原乌丸王鲁昔屯兵池阳以备卢水胡;又徙武都氐五万余落于秦川,“欲以强寇弱国,捍御蜀虏”(江统徙戎论);诸葛亮远结鲜卑轲比能,“与相首尾”(三国志魏志牵招传),以扰曹魏北边;邓艾谋灭蜀汉,招鲜卑数万,置于雍凉之间,与汉人杂居(见晋书傅玄传)。从此魏、蜀的军队,也就变成了一支各族混杂的部曲。不独董卓之众,“来兵皆胡羌”(后汉书列女董祀妻传),就是刘备、曹操的部队,也杂以“幽州乌桓杂胡骑”(三国志

3、蜀志先主传);魏末郭淮部曲,更多“羌胡渠帅”(三国志魏志郭淮传注引世语);西晋灭吴之役,有骑督匈奴人綦母邪参加(见晋书匈奴传);西晋以后,十六国迭相雄长,中原的军事组织大都由“戎晋”组合而成,更是不用说了。除了以部落武装形式有组织地移居中原之外,还有许多少数族移民,或因部落分散,归附后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或则由汉人把他们俘虏而来。这些移民的迁居内地,在当时简直是必需的。因为从东汉中叶以后,农民大量流亡,被迫脱离劳动生产;东汉统治崩溃之后,接着又是连年混战,中原地区残破不堪,农民不是被屠杀,便是在饥馑疠疫中死亡,天下不耕者二十余年,剩下来的编户齐民,仅及汉代全盛时期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少数族的入

4、居内地,正可以代替他们,弥补劳动人手的不足。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族人民能“家使出”(三国志魏志郭淮传),“输租调”(三国志魏志牵招传),“服事供职,同于编户”(三国志魏志梁习传),是招徕之不暇的。而在参加掠夺劳动人手白热战过程中的世族大地主,看到成批成批的少数族移民,入居内地,更用尽各种方法,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佃客。因此,在曹魏之末,即就太原一地而论,“以匈奴胡人为佃客,多者数千”(晋书外戚王恂传)。这样,少数兄弟族的人民大都在忍受当地汉世族大地主的剥削和压榨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拓跋宏(467499),后改汉姓,又名元宏。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三年(469),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

5、71),拓跋弘自称太上皇,拓跋宏5岁即受父禅登基(471499年在位),改年号为延兴。承明元年(476),太皇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冯氏临朝当政,曾颁布班禄制、均田制等。太和十四年(490),冯太皇太后死,拓跋宏亲政。他继续整顿吏治,推行改革。在此后的几年中,他迁都洛阳,开始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他鲜卑诸姓也都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分定姓族”,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地主的联合统治;又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订官制朝仪。以太子元恂为首的鲜卑族守旧贵族抗拒改革,遭到严厉制裁。太和二十三年(499),南齐攻打北魏,拓跋宏(元宏)率

6、军打败齐军,返都途中病死,年仅33岁。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死后,谥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今河南临汝境内)。年号有:延兴、承明、太和。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从公元317年起,到公元581年止,匈奴、羯、氐、羌、卢水胡、鲜卑人先后入主中原,有两个半世纪以上,至隋文帝杨坚即位,黄河流域的统治权才又重新回到汉族地主的手中。当拓跋部进兵中原的时候,鲜卑族的人口本不多,它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较落后,因此,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权起见,无论对内镇压还是对外征服,都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和强迫汉族农民来供他们奴役。起初,鲜卑的统治阶级还警惕着,它将政权的主要部分和军事的主要力量都紧紧地掌握在自己

7、手中。政权方面,所谓“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大酋;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魏书目录叙)。军队中,起初由鲜卑族人构成全部军队,汉族农民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即使以后驱蹙汉族农民作战,也只充步兵,骑兵均由鲜卑人来担任,鲜卑人构成当时军队中的基本力量。随着他们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鲜卑族内部急遽的分化,大部分鲜卑人都沦落到被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宇文泰筹组府兵,兵农的身份固然有所提高,但是终究不能挽回这一颓势。这样,军事力量自不得不依靠汉族农民来补充,从北周武帝宇文邕起,府兵在均田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起来,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这时汉族农民已经构成为府兵中的主要力量了。另一方面,汉族地主在

8、政权中的势力,也必然会随着鲜卑族封建化加深而更加重要起来。这样,久而久之,鲜卑族的统治权,逐渐从鲜卑贵族的手里移转到汉族地主的手里,而鲜卑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加速 了这一过程。隋文帝的代周,就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隋文帝以汉族地主的身份重新取得北朝的皇帝地位,隋王朝的统一南北,这些事业的完成,都是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十六国时代起,匈奴、羯、氐、羌、卢水胡各族,以及最后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并没有迁回到他们自己的原居住地去,他们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北方的各族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和汉族融合在一

9、起了。无论在经济生活方面、文化语言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他们已完全和汉族一样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只有从他们后裔的姓氏(如匈奴的呼延氏,羌的夫蒙氏,鲜卑的元氏、长孙氏、独孤氏诸姓)和郡望上(如代人、河南洛阳人、京兆长安人之类),来考知他们族姓之所自出了。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诸名称,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在当时再也没有他们的活动可以记录下来了,也就是说,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份,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3 -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