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903687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_(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草 案)一、序言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迈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愈显清晰。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一所大学,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应当自觉承担起自己的光荣使命。“十五”期间,我校坚持战略转型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学校的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在“十五”期间的大胆改革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校赢得了主动,得以

2、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握历史机遇,走向未来。但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其中既有我国高校普遍性的问题,也有我校自身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和矛盾的存在,制约着我校的发展。而全球化的进程和我国高等教育业已形成的强校林立的局面,又使高校间的竞争呈现加剧的态势。挑战仍与机遇并存,机遇依然大于挑战。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群策群力,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共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的新局面。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求,继续推进战略转型,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立足自身优势,尤其是教育学科、教师教

3、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三、发展目标 用15年左右的时间,即到2020年,使北京师范大学跻身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行列。到21世纪中叶,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性奋斗目标。“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高师向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围绕“提升质量、突出特色”的主线,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使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全面提高,知识创新、服务社会和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1整合

4、资源,强化教育特色全面整合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资源,统筹教育学科的发展工作,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家的摇篮,教育决策的思想库,教育国际交流和中国教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2突出内涵发展,增强学科实力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本科专业数目保持稳定,博士点和硕士点适度增长。力争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3个,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有所增加。到2010年,10个左右的二级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个左右的二级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3稳定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稳定办学规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

5、学素养、专业基础宽厚、勇于实践、视野开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尤其是能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及其他领域开拓创新的拔尖人才。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100-2500人,硕士生2300-2500人,博士生700-800人;非全日制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000-1200人;在校长期留学生2000人左右,逐步提高学位生比例;成人教育年招生4000人左右,网络教育在读生2.5-3万人,年培训教师(含接收进修教师)、教育管理干部1.3万人左右。4推进科研创新,提升研究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专项,结合我校实际,创建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基

6、地,产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有较大幅度提高。文科综合研究实力保持在全国高校前列,理科综合研究实力争取进入全国高校前20位。承担国家级基础研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5项左右,主持国家“863”项目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15项左右。力争2010年科研经费达到2005年的1.5倍。在获得国家级奖项上有较大突破。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在原有的16个校级创新群体建设的基础上,新增14个创新研究群体,争取23个创新研究群体列入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资助计划。5转变观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广泛开展高水平的社会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开展

7、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和共建,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我校学科优势,鼓励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任务等途径,在教育发展、文化建设、公共政策、环境保护、区域规划、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广和咨询服务。发挥我校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在全国若干省市建立幼儿园、小学、中学相互衔接的优质教育基地,真正起到教育示范作用,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人员结构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完善人才开发与管理机制,建设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专任教师队伍逐步达到2

8、0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80%左右。工程实验、图书资料和教育管理等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适当增长。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学缘、年龄等结构。力争使生师比达到16:1。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进一步确立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扩大国际项目覆盖领域,提高国际合作层次,提升国际影响力。完善外籍专家、教师聘用机制,加大引进力度,外籍专家的数量有所增加。鼓励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从事境外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际科研项目、在国际高水平刊物和海外出版社发表学术成果等,并在质和量上有明显突破。扩大和完善学生交换项目,丰富学生的国际经验。参加国际性科学、艺

9、术和体育等活动的学生占学生总数10%左右;长、短期留学生占全校在校生总数的15-20%;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30%左右。国际汉语教学稳居国内大学前列,加强海外办学基地建设。8加大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坚持机制创新,增强经费筹措能力,规范财经管理。开源节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约型校园。整顿现有产业,调整相关政策,保优汰劣,确保增加学校产业收益。争取国家财政投入继续增加,自筹经费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合理分配、使用现有空间资源,加快昌平新校区建设,使教师的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年均图书、数字资源购置经费达到4000万元。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生均学生

10、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14平方米。建立学校统一的公共应用门户和信息平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四、战略措施与保障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以下“八大战略”。(一)教师教育发展战略1成立教育学部,统筹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政策咨询、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培养培训与教育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产业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学校在政策、资源、经费等方面给予教育学部大力支持。2推进“4+X”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将“4+2”人才培养模式移到体制内,提升教师教育层次,形成我校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统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构建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充

11、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3.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北京)中心、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的作用,完善和深化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4.改进教育研究与教师培养的组织形式,密切关注教育实践需要,建设一批教育实验基地,增强教育研究与服务能力。在经济与教育较为发达的区域,建立教育研究生院。在农村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三教统筹”的培训系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加强对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的建设,在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形成大学教育、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

12、二)学科发展战略1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做好学科发展规划。建立多元化的学科评估体系,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估。2以提高学科水平为目标,加强一级学科平台建设。在基本完成学科调整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科建设质量。加大对一级学科,尤其是文理基础一级学科平台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夯实一级学科建设基础,提高学科的综合化水平。3建立并完善国家、省部和学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培育高水平学科。整合我校优质学科资源,做好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加强北京市重点学科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科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争取形成重大成果。加强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培育更多的国内一流学科奠定基

13、础。4完善政策,加大对优势特色学科的支持力度。巩固文理基础学科、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等在国内的优势地位,继续扩大其国际影响。瞄准学科的发展前沿,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进一步提高优势特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为应用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争取在教育政策、人口健康、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法学、应用经济学、社会福利与公共政策、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媒等领域,形成若干个有影响的学科群。6加强组织协调,促进学科资源的开放、流动、竞争和协作,为学科交叉、集成和整合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三)人才培养战略1以学生发展为本,统筹各类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人才

14、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创造一流的学生成长环境,充分挖掘学生发展潜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本科阶段,坚持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一步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适当压缩学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适度提高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完善励耘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制度。在研究生阶段,建设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上的基础课程平台,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积极发展学士后教师教育和各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3继续推进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外语课程、

15、学科前沿课程以及精品教材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推广优秀教学成果。4深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接收本科推免生和硕博连读生工作力度。积极为博士生和优秀硕士生、本科生参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加大优秀博士论文和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力度。实行博士论文预答辩制度,完善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加强导师组建设。5加强社会实践,加大实习与实践基地、就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咨询辅导。6做好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健全保障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四)科研发展战略1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及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重大问题为

16、中心,凝炼研究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公共安全系统分析与政策、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地球表层过程与综合减灾、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生物多样性科学与濒危物种保育、基础理学、非动力核技术、信息科学与教育技术等方面,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前期投入和研究工作,争取重大项目,出精品,出人才。2以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改进科研组织形式,鼓励跨学科、跨院系组合研究力量,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人才组合灵活的研究组织形式。3依托我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实施名刊建设工程,建设若干个国内一流、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品牌期刊。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出版高水平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