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案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901810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案_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年(发展战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案_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年(发展战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案_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年(发展战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案_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案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1案_(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活动的初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设计访谈活动方案。【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预设导入从执教者(朱能)家庭中三代从教的故事说起。教师描述,学生感受。引起学生注意;

2、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如何面对历史”的方法:亲近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教师阐释,学生感受。引起学生对认识历史途径的关注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教师说明本课“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关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过渡做好访谈的前提之一就是对访谈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出示课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设问:请同学解释“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主要话题,并能对此作出初步解释。整体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出示新中国教育历史发展趋势图。设问:请同学浏览课文三目标题,并笔划发展趋势。明确阶段发展基本特征和重要时

3、间概念。学习“奠基篇”1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方针”、“了解内容”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了解基本知识。2以扫盲教育为该阶段的学习重点。(1)出示历史资料和历史图片。并观察课文相关图片。(2)出示19491964年半文盲、文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数据图。(3)出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阐述扫盲教育意义的材料。(3)出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扫盲教育发展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教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教育的本质不同点之一是面向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教育。扫盲教育即为其典型措施。设问:解读历史资料

4、,并观察两张反映扫盲教育的历史图片,从中你能提炼出扫盲教育的哪些信息?设问:这张数据图说明了什么?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扫盲教育深广的社会价值。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扫盲教育在现时代的作用。学生明确扫盲教育的特定历史环境。锻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认识扫盲教育的深远意义。3出示前17教育时期高等、中等、小学教育发展数据表。4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奠基篇”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从数据表认识前17年教育的成就。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过渡1965年,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逼近。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学习“挫折篇”1出示两张历史图片和食指的

5、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2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3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挫折篇”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设问: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教师同时介绍日本重视教育的生动事例,渲染气氛。师生对话。学生感受“教育革命”对知识的摧残。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过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历史终于翻过了沉重的一页。我们彷佛听见了春天的消息。学习“蓬勃发展篇”1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2出示1977级大学生的心声

6、和后来传遍出示数据图片、表格和执教者本人的教师资格证书和技术专业职务证书。出示“科教兴国”战略的概念。6 出示知识结构表,完成“蓬勃发展篇”的知识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1977年高考中的一些生动故事。设问:请同学谈谈你为什么考大学?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党中央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深得民心。设问:请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三个面向”这一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了解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生了解恢复高考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初步认识当时党中央和政府与民众的积极互动推动了教

7、育重新走向春天。学生理解“三个面向”,认识其深远意义。学生主要了解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依法治教”的重要史实和认识“科教兴国”的意义。学生形成对前17年教育的整体了解和认识。过渡在初步了解和认识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后,我们回到课堂开始提出的任务。设计访谈活动方案。学习小组活动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一个访谈活动的方案。主要设计访谈对象的年龄、职业和一个访谈问题。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方案设计。完成后请各小组发言进行交流。师生对话,教师作简要点评。学生初步了解设计访谈活动方案的一些方法。总结出示两段话:1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2006年7月18日)2我们留

8、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1990年)教师指出:共和国的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足够忧患的事业。学生共同朗读两段话。学生进一步体验教育的重要性。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的点评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准确理解与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制定的“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正确解读人民版教材。据此,在教学设计中,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定为本课的主题与灵魂;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从宏观角度看,能够紧扣主题,把人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重点,较充分地展示了共和国在教育上的辉煌成就;从微观角度看也能化繁

9、为简,突出主干知识,如在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奠基阶段,是以扫盲教育为突破点。本课也很好地凸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坚持以史实为基石,通过对史料(实)的精心选择与有效呈现,较好地体现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基本的学科特色。第二,形成了较理想的基于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从知识结构看,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处理为“奠基”“挫折”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既忠于教材,又优化了教材。从教学流程看,是从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访谈活动方案开始,到学生交流访谈方案结束,把对共和国教育史的了解与掌握作为帮助学生设计访谈方案过程中的一个知识背景环节。这样的设计是极为巧妙的。从三维目标

10、的达成效果看,由于是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开始,到“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呈现结束,这一维度的达成度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由于知识结构清晰,主干知识突出,学生应当能较好地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则通过“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访谈设计、通过扫盲教育、食指的诗、高考试卷用纸的决定、教师资格证书(实物)等细节的呈现,通过“中日教育情况的比较”“为什么要考大学”等设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代中国的热点实现了无障碍沟通,不但使学生不断地形成较高品位的情感体验,更是从深层次上打动了学生的心。总之,经过朱能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出色执教,三维目标得以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达成

11、,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处理尤为突出,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第三,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不但从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之所以在这方面能够成功,主要是通过了以下三个途径:民主与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对话;问题引导下的对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的研读;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习小组的探究与讨论。实际上,这些方法是老师们常用的,本节课之所以奏效,关键有二,一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师生平等意识;二是对细节的处理与把握。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新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呈现方式还是学生答问后的处理,都会对效果产生可特续影响。第四,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在新课程背景

12、下,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同样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现象与乡土史均是可以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朱能老师在处理本课时,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卡片”等资料。其次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如“一家三代人都是教师”、教师资格证和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年龄构成数据。第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访谈的对象就是学生所熟悉的人;访谈的问题也来源于学生心中的困惑。第五,充分展示了一位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的风采。实际上,上述四个特点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朱能老师是2000年全国高中历史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2003年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多年来,他一方面是手不释卷地汲取着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教育与历史领域的最前沿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为实现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而在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中探索与开垦,为此而不惜付出与舍弃,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步走向炉火纯青。这节课,正是他这么多年来执着于历史教学事业的集中体现。 点评人:嘉兴市教育研究院 戴加平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