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897463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发展战略)1 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_(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 (一)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根源1、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正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的破坏。过去,人对自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导致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1)人口问题据历史资料统计,世界人口呈指数增长之势。公元元年,人口只有2.5亿,到1650年增至5亿,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增加到20亿,1975年达40亿,1999年10月已突破60亿。预计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100亿。人口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集

2、中在低收入国家、生态环境不利的地区和贫穷的家庭。这样,人口数量与资源之间存在的差距就变得愈加突出,其结果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资源问题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非再生性资源,如煤、石油等矿物资源的枯竭和短缺,可再生性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的锐减、退化、污染和濒危。庞大的人口和生产规模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尖锐的全球性问题之一。(3)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产生了危害人类及其他生

3、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一方面,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另一方面,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污染。第一、大气污染。第二、水污染。第三、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有吸收过滤作用,如果它被破坏,地球将不再适宜于人和生命生存。第四、“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增加造成了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增温,造成全球气候反常。2、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产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无限

4、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第二,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其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第三、生态环境恶化也是由于不正确的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第四,生态环境恶化是社会异化的产物。当代出现的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当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将垃圾、化学废料、公害型企业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

5、。(二)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主要思想如下:(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恩格斯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59页。(2)自然环境

6、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愚格斯全集策42卷,人民出版杜1979年版,第97页。马克思认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页。(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早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还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

7、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51 页。 在总结了人征服自然的教训后,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

8、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性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思想的本质。2、生态自然观的基础生态学生态学一词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oikos的涵义是“住所”或“生活所在地”。1866年,赫克尔(E.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进行界定:生态学“是研究(任何一种)有机体彼此之间、以及与其整体环境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学问”。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

9、利(A.G. Tansley)认为,生物与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正是这种系统构成了地球表面上各种大小和类型的基本单元,这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类型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与遗传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整体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整体性对多样性的主导和限制体现在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对子目标多样性的主导作用上。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基于多样性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经过长期作用,形成了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关系网络。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要注意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网,而不是局部。(2

10、)生态演替原理。所谓生态演替(succession),是指随时间演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系统要经过先锋期、发展期、顶级期等阶段,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顶级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演替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协调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物种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再适应,是生态演替的直接动力。物种的变异、进化是在环境压力下进行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循环和再生原理。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运转,需要不断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生态系统内部长期演化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和生态工艺流程,使系统内每一组分既是下一组分的“源”,也是上一组分的“汇”,没有“

11、因”和“果”及“废物”之分。 (4)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系统的内部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的状态。在生态系统中,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这种正、负反馈机制相互作用,维持着系统的动态平衡。(5)最小因子原理。在生态系统中,影响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的因素很多,但往往是处于临界量的因子对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改善和提高该因子的量值,就会大大增强系统的功能。木桶的短板原理。(6)资源有限性原理。自然界中任何生态资源都是有限的,都具有促进和抑制系统发展的双重作用。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

12、观是对机械自然观的超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反思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它与生态价值观有必然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第一,确立了生态概念。机械自然观。“生态”是生物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主体是生物有机体。深层生态学认为世界根本不能分为各自独立的主体与客体,把一切实在看作是动态的、易变的、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相互依赖的。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概念。生态概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性质的整合:从空间维度来看,生态,一部分是生物有机体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而

13、另一部分是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整个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各构成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是地球上各部分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功能维度来看,生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从时间维度来看,生态意味着历史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历史环境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的核心在于系统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与协调性。第二,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要抛弃把自然界看作没有生命的无机界的看法。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我国民谚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

14、虾米”就是食物链的生动写照。比如,青草昆虫小鸟鹰构成一条食物链。第三,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自然是人参与其中、生死在一起的自然。早在1923年,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利奥波德认为,自然是由不同的生命器官组成的机能性整体。在利奥波德看来,伦理观念应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处理人与大地以及人与在大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第四,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生态系统本身是非线性、非平衡的,它与环境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有自我调控

15、、自我适应、自我稳定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通过自组织方式向更有序的生态系统进化。随机涨落是生态系统向新的状态演化的触发因子,并不能保证系统一定向更为有序的状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化是决定论与随机性的统一、进化与退化的统一。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在于系统内部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共同作用。系统进化实质上是由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影响所决定的。普里高津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其环境对形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模式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晏子春秋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涵义(1)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通过了划时代的文献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对可持续发展概念作了界定:“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