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895342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创新管理)培养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_(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 于 创 新 教 育 的 几 点 思 考陈宗友 (湖北省谷城县庙滩镇小学 441721)内容提要:创新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农村学校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本文试图从创新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妥善处理教育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创新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力求为农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关键词:创新 教育观 教学创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

2、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当代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其自己今后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只有从中小学就开始抓创新教育,才会“使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脱颖而出”成为可能。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呢。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认识创新教育,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妥善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大力开展教学创新,这是推行以创新为灵魂的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一、 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内涵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

3、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 作者简介陈宗友(1969年5月出生),男,小学高级教师。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由于创新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会牵涉到教育的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要求中小学生达到的创新与诸如科学家、艺术

4、家所从事的那种意义上的创新是有区别的。中小学生的创新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成为独立个体,能够着手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当时许多领域的科学家都把寻找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攻坚的目标,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当时也把这一被喻为“数

5、学桂冠的明珠” “哥德巴赫猜想”问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和推动下,他投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热情,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这种创新性思维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

6、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新信息的加工能力、一般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创新技能同样也居于创新教育的核心地位,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要加强以实验基本技能为中心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幻想、敏感性、幽默感等;发散性思维则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的积极的

7、思考与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问题。二、 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尽管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性,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仍需要或者说更主要地靠后天培养,要靠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迫使学生走进“读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

8、的方式来培养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也过于片面单一。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他们正逐渐失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在教学领域,一要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传统的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观看科普与科幻影碟、走进大自然等多种途径广泛吸收知识,开阔视野。二要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坚持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正确地查阅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逐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三要实现由“师道尊严”

9、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求责备,在此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创造型人才的人格特征,即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相信唯一正确的解释,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服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围绕教学内容,师生通过探讨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问题的答案,学生可以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只是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指引与深化、归纳,而不能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过早地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定性的评价。五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其他活动。教师的教学

10、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考虑小学生习惯于直观思维的心理特征,让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如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自主引导教学法、探索研讨法等成功的教学方法,都非常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育评价方面,评价体系的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一要以学习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对于那些能别出心裁解答作业题、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平时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使其创新意

11、识和创新精神得以发展和弘扬。二要以提高学习主体适应与改变社会的能力为观察视野,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着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积极争取家庭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配合,使学生逐步培养起来的创新意识能够在校外生活中得到发挥、内化和积极的肯定。三、 妥善处理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新旧事物的替代,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简单否定,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因此,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应试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能够长期存在,不但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而且还积淀了丰

12、富的教育财富和精华。因此,教育实践中不能采取“断裂”的态度,对以往的教育全盘否定,不能只看到以往教育的弊端,看不到其应予继承和发扬的长处,在认识和实践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客观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和看待过去的教育实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坚持以立为主,边立边破。立的价值高于破,立就是创新,不能急于破,破了立不起来危害更大。创新教育是不是排斥和否弃知识教育呢?当然不是。正如人们所熟知的一句西方格言“空袋不能直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知识是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所必不可少的。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把过去教育积累的成功经验继承下来,反省传

13、统的知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融入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措施,这样才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旨所在。四、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学创新传统学校教育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忽视个体的差异性。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面临知识经济

14、到来之际,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新知导入中,激发创新。“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喜欢问“为什么”,如:青蛙为什么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里?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

15、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的感知的背景材料及其有限,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能动的发掘教材潜在的创新因素,营造引入新课的“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导入的方法有很多,以趣激欲、以疑激欲、以美激欲、以变激欲等都不失为激发创新欲望的好方法。 在新知探索中,引导创新。 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为人的创造潜能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识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新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

16、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因而,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以及合作讨论等行为,引导创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启发质疑,鼓励提问。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事实上,质疑是创新的开始,学生质疑本身就是创新。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