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894711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8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 报 书 实验区名称 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验区负责人 王 英 典 学 校 名 称 北京师范大学 主 管 部 门 教 育 部 申 报 日 期 2008年6月 教育部 财政部 制二0 0八年五月填 写 要 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4.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1

2、、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生命科学建立时间2002年实验区负责人姓名王英典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60.10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院长联系电话(手机)13701323291电子邮箱传真010-58807721通信地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邮 编100088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以培养具有较强的生物学研究能力和创新与创业能力,能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提升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相关科学研究、产品研发的高素质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该平台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在京生命科学研究院所与高新

3、生物技术企业的教学优势、科研优势、企业产品研发与生产资源,融合生物学和应用生物技术的学科特色,通过师范大学与在京的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伙伴式协作关系,在北京地区创建功能互补、协调统一的生物技术高素质精英人才培养共同体,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特别是具有深厚生物学基础和创新与创业能力的研发工作者的需求。在北京师范大学内部,该平台通过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训教育的有机衔接,探索一种全新的、整体连贯的高素质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北师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历程回顾自1998年招收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以来,我们不断

4、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夯实学科基础,促进学科领域前沿领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融合跨学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明确了面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需求,定位于培养生物技术产业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应用人才,并积极探索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之路,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培养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开展探索和实践,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奠定了初步研究基础和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1998年5月,根据教育部生物学领域的本科专业设置的有关要求,依托学院深厚的教育

5、积淀与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调查研究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案,建设了我校第一个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于1999年招收了第一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2002年,我校经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根据教育部有关基地建设的“四个结合、四个创新、两个配套”总体思路,我院积极探索上下游结合、学研产结合、国内外结合、不同学科交叉结合;努力探索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当时正值我校第一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即将学完专业课程,我们认真总结反思,再度审视我校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122”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2002年

6、9月,我院正式按宽口径招收第一批“122”模式的学生。迄今为止,共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六届,共268名。 2003年起,在“学研结合与学企结合”的建设思路指导下,在充分挖掘院内科研资源(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的基础上,我们积极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遗传与发育所等校外国家创新体系联合建立合作机制和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形成了“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凝集了一批学术一流的专家倾心于人才培养,他们每年接受20 余名高年级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活动,并亲自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与毕业论文,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保障。2006年,学院与北京市生物技术

7、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等在京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搭建“学企”结合人才培养实训平台。2003年度、2004年度和2005年度教育部共组织了三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年检,我校均为“优秀”。 二、建设实验区的前期工作基础 经过十年的不断开拓,我们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立积累了丰裕的教育资源基础,它包括了北师大的师资资源、设施资源、信息资源、科研资源,以及校外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在京的生命科学的科研院所和高新生物技术企业资源等,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生物技

8、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主要开展的改革工作如下: 1建立“122”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克服以前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来的弊端,我们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顶层结构设计,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122”基地本科教育培养模式,即“按一级学科招生,前2年打通培养,后2年依照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分流到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培养。”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围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拓展能力”(三能)办学理念,依托“生态学、细胞生物学

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四大学科群,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实践教学规律,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进程,形成了“兴趣培养、能力训练、自主实践、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新理念; “学研”结合、“学企”结合,构筑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由实验教学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和企业实训模块组成的系统而科学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模块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将实验课程独立设置,又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在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中,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衔接,对应性强;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实验课程综合若干门理论课程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既相

10、互独立又有机结合。本科阶段生物类理论课程与实验课成的学时比达到52:71,有效保证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每门实验课程依据该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与性质,设计了“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创新型”实验内容有机组成的三层次实验,三层次内容的学时比大约为1:2.4:1.3。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提高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训练模块大学本科阶段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实验区教师广泛指导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理科基地学生科研课题以

11、及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高年级学生中普遍实行“导师制”,低年级学生利用勤工助学机会或自主联系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我们一方面充分挖掘院内科研资源(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在统筹安排各项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以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毕业论文等为切入点,完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的机制,保证学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另一方面以人才培养为纽带,积极与校外的国家创新体系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目前已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遗传与发育所等研究所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机制,形成了“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12、体系和平台,来自于实践基地的一批学术一流的高水平专家倾心于人才培养,到我校办讲座、亲自指导本科生科研实践活动与毕业论文。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企业实训模块我们积极与在京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合作(北京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等),搭建“学企”结合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一流的生物基础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创新活动场所,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提供保障。学生进入实训平台顶岗实习,真正参与生产实践环节,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参观或者观摩

13、实习方式的走马观花、雨过地皮湿的困境,学生通过专业实训,使其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术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过程是实践教学中最高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的目的,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12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毕业论文提前到第7学期开题,延长了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时间。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全部学生的论文研究问题结合科学研究、生产与工程实际,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收集资料、

14、设计与实施方案、数据处理,撰写科技论文,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三、实验区前期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获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在中国开展仅十余年,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理论与实验教学内容、实践培训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在探索之中。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实力与学科基础,依托百年师大教育教学优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适合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2002年以来,我院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共25项;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3门;获得国家

15、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主编和出版教材32本,其中国家“十一五”教材13套;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2篇。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青年师德标兵等个人表彰14项(详见附件和辅助资料)。积极的教学探索和研究以及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质量与成效122人才培养模式于2002年开始运作,共招收了5届本科生,并已经毕业了3届169名毕业生。在新培养模式下,学生们获取了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础实验技能,并在综合实验技能、科研创新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尤其是在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与自主设计型以及科研和生产实习实训的教学中,学生们通过亲身接触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前沿第一线,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几年来的实践表明,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可操作性强,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