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883628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环境管理)第九章 传播环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传播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况和条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一定的环境因素也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着环境,而环境也按着它所固有的形象、准则和文化塑造着每一个人。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环境的特征、形貌以及对传播活动的作用,而且要知道创造环境和营造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本章内容共有四节:传播与环境的关系、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要求认识传播对环境的依赖与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把握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

2、,根据实例理解硬环境和软环境、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的不同作用;重点掌握媒介环境对塑造媒介形象的作用和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发挥与限制作用。第一节 传播与环境的关系弄清客体与环境的关系,大概是研究者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一客体(研究对象)的最常见的、最富有成效的途径之一。因为,客体的具体存在,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依赖于它周围条件和前后关系,或者环境。同样,如果不谨慎地对待环境这个概念,不从环境中区分出传播的所有属性,那么谈论传播是没有意义的。一、传播对环境的依赖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进行,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 (L. DeFleur &

3、Ball-Rokeach,1990)认为,如果撇开环境,单纯地孤立地观察各个具体媒介,那么观察再细致,也无法理解当今社会大众传播系统的整体,因为媒介的历史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任何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植根于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中。为什么报刊媒介在将近一个世纪中一直发展缓慢?为什么电影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又跌入低谷?为什么电视、电脑能很快席卷全球?这都与环境的特点和状况有关。今天的大众传播已成为我们的体制结构的一个中心部分,即既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家庭体制的一部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无法抗拒环境对它的全面渗透。 传播活动不是某种抽象的、纯粹的存在,

4、它总是以具体的形貌或质的规定性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因此,要对传播活动进行描述和分析,就必须先了解环境。传播与环境不可分离。“原子,如果不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就不能保持自己的结构”;“如果使人在幼儿的某个时刻突然处于社会环境之外,人的存在也将丧失形成完整的人类个性的可能性。”所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客体(研究对象)的某些属性例如速度的存在,在不考虑参照物(环境)时,就不能加以研究和描述。”但是,客体与环境又是有区别、有间隔的,各自独立的。间隔与融合、独立与统一的矛盾,反映在传播与环境的关系中,具体表现为:传播与相应的“内部”环境是融合、统一的,而对于“外部”因素又是独立的、有间隔的,即既有

5、依赖性又有独立性。 环境既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环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因此,环境的缺失和剥夺,不仅直接影响、制约着媒介产品的生产及其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媒介产品营销、扩散和消费。研究表明,当作者处于一个拥挤、嘈杂、混乱、污浊的环境之中,其思维和编码亦呈现出某种类似的特征;当读者处于混乱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不同、语言符号各异等)和恶劣的接受环境(教室和桌椅破旧,编码序列不适当、无组织,噪音干扰)之中时,会导致其知觉辩别不良,出现理解偏差,阻碍智能发展

6、。正因为传播对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媒介组织或传播者个人条件允许,就会重视环境建设,努力营建一种有利于提高文本质量和传播效果的环境。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既然传播对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那么环境就必然要对传播产生作用。 首先,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非定向的,即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环境作为传播活动的存在所特有的条件的总和,它是以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形式,既与传播表现为构成统一体的共轭范畴,又对传播施加“六亲不认”的公平影响。 其次,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因此,不论环境的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消极的、负面的,都不能被认为是有意图的。环境永远是自然

7、而然地释放能量。 第三,环境的作用是潜在的、渐进的和渗透性的。它很少以一种明显的、突进的和聚合性的方式对传播活动产生作用。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性格相近,由于习染不同,时间一长便相距甚远。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道理。“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传说,更说明人对良好环境的选择和追求总是积极主动的。古代曾有“孟母三迁”,她先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又从身居市旁到迁居“学官之旁”,最后终于使儿子孟轲在良好环境的影响下成为著名学者。这个传说既反映孟母对传播环境作用的朴素认识,也表明适宜的传播环境确实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人才的成长。 传播环境

8、,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与环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进共荣的互制关系。就是说,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传播活动。因此,高明的媒介领导者、传播者或受传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不过,我们必须指出,环境虽然在传播活动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传播活动的成败和效果。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他们都不是简单消极地、被动地接

9、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总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的影响加以鉴别、选择、转化,甚至抵制。因此,尽管不同的环境对传播有不同的影响,但相同的环境对传播的影响却不一定相同。环境不会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但会在复杂的互动中产生影响。第二节 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一、传播环境的特征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也是一张无形的制控传播效果的网络。对它进行全面观照和审视,可以归纳出如下五个特征: 1、无限性 传播环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蚁穴之微,宇宙之大,只要它成为存在于某一传播活动周围的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和条件,都可构成传播环境。传播环境不仅指人类传播的外

10、在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也包括内在心理环境;不仅指现时传播者编码、传播的多种情况和条件,也包括万里之外受传者接受讯息的环境状况。总之,传播环境无边无际、无微无著、无始无终,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 2、开放性 传播环境没有“围墙”也没有“大厅”,信息传播不要“签证”,自由出入。首先,传播环境对多种信息传播活动或事物具有广泛接纳性,即在同一环境内可以包容各不相同的信息或事物,也可以进行各不相同的人类活动(生产活动、传播活动、娱乐活动等);其次,它表现为对多种事物或传播活动的普遍辐射性,即它会持续不断、一刻不停地自发地向外输出具有影响的能量;再次,它表现为媒介系统内部与外部在影响上的“通透性”或信息上的

11、沟通性。这三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传播环境的开放性特点。 3、差异性 传播环境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人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传播环境。一些貌似相同的环境,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差异。即使两家媒体按照相同的图纸建造和装修大楼,这相同的物理环境也无法导致相同的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各种环境总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合的。当传播者试图“划定”一块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环境时,说不定它正是另一更大环境的一部分;而这一更大环境,又可能被另一还要大的环境所分割。传播环境无法拒绝多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经济条件的介入,这也是导致环境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 4、相关性 环境必然与一定的主体活动进行能量交换

12、,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作为传播环境,它是传播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传播活动不能凭空地、不需要空间和条件地进行,而与传播活动无关的环境亦不能称之为传播环境。传播环境应与一定的传播活动相关。若干研究表明,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程度,同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成正比,即它们之间的关系愈密切,环境的影响力愈大;其关系愈松散,环境的影响力愈小。 5、影响性 环境是个无所不在的磁场,其纷繁复杂的影响力存在于传播活动的周围和过程之中,无人能够摆脱。“环境对人类的传播行为的影响带有多方面的性质。这种多面性是由环境的宽广性、传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互感、互动所引起的”因此,环境对传播活动

13、的影响可能与传播目的一致;它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它对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行销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总之,对环境的影响性一定要十分重视,并予以科学优化和合理控制。 二、传播环境的类型环境具有宽广的、复杂的结构和形貌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大环境、小环境这是依据环境的伸展面所作出的分类。所谓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各种状况和条件分布在较大的空间或领域。小环境则是指紧贴传播活动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 从空间上看,大环境包容、笼罩着小环境,小环境融合、渗透进大环境。其内容既相互交叉、重合,又相互区别、分离。它们像大

14、小不等的同心圆,传播活动位于圆心,小环境离圆心最近,大环境离圆心较远。它们又像一种圈层结构,小环境与大环境是一圈套一圈地分布在传播活动的四周的,而传播正是在这种层层叠叠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的。 从环境因素看,虽然大环境和小环境中包含着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但小环境较多地强调物理环境(如书房环境、办公环境、制播环境)和媒介环境(如媒介声誉、集体精神、干群关系),大环境较多地强调社会环境(如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环境(如国民素质高,文化气息浓)。传播者往往首先要求有好的小环境,接下来则希望有好的大环境。如果大环境不佳但小环境好,他仍会安心工作;相反,大环境好而小环境恶劣,他

15、就会产生离异之心。所以,媒介领导者一定要花力气建好小环境。 从作用方式看,这两种环境对传播活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用方式不同,影响力大小不等。通常,小环境对传播活动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较大;而大环境对活动主体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隐性的,影响力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大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与小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产生共振,引起共鸣,那么它也会转化为显性的直接的影响力;而某些普遍性的小环境因素,天长日久也会转化为隐性的间接的影响因素。 总之,不论是小环境还是大环境,它们都是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都应引起媒介领导者或传播者、受传者的高度重视。(二)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是依据传播活动参

16、加者的感受所作出的分类。所谓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就存在形式来说,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作为物质环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如湖畔的出版大厦,山顶的发射塔)和人为的具体的物质空间之中(如大礼堂、会议室、演播厅)。它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体验之外,具有静态的和硬性的特征。作为精神环境,它反映了社会风气、媒介管理、群体风貌、生活状况、信息交流等情况。它是一个被人体验和意识的世界,具有动态的和软性的特征。 就条件准备来看,由于硬环境是存放、容留传播活动的由有形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