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135864314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及答案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 中外小说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这个评价已不低。子贡认为,“仁者爱人”。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颜渊认为,“仁者自爱”。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

2、,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

3、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

4、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教之”!教什么?是沿着西方文化的“引导”来教,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当前,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最迫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总之,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

5、;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摘编自“国际儒学网”楼宇烈中华文化有智慧和气度消化并吸收外来文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问“仁”时,对同一概念,三位高足见仁见智,理解有区别,境界见高下。B从使人爱己、爱人到自爱,这是儒家主张的一个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C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认识的不平衡,导致对中外文化的关注不尽合理。D如果丧失主体意识以西学为主导,中华文化就可能被侵蚀甚至沦为殖民文化。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曲

6、解文意。原文中关于“一个有仁德的人”的表述是“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会爱人,也会赢得他人的爱。上下文并未提及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选项主观臆断。故选B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段提出儒家对“仁”的理解和重视,以例证、引证引出文化自主的话题。B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谈失去文化主体意识的危害,明确增强主体意识的重要性。C第四段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D文章在开头结尾都提及儒家的孔子和其弟子,其中包含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

7、图。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分析错误。从原文“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看,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是证明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和气度消化外来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原因,不是“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说明的结论。选项认为“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曲解文意。故选C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仁者必然会推己及人,会爱人,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B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只要保持和增强

8、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就能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C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富裕,觉得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D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坚守主体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从原文看,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需是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才能做到。但是这个结论有“在儒家看来”这一限定条件,表明这一点是儒家的看法,选项将其判断为作者的看法,属于张冠李戴。B项,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

9、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可见,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要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不只是要保持和增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选项里“只要就”是表充分条件的关系连词,出现了表意绝对化的问题。C项,曲解文意。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时,孔子曰:“富之。”“富之”的意思是,使他们富裕起来。如果富裕了怎么办,孔子认为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这里的“富之”是下一步目标,选项将其说成“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富裕”,是将富裕作为了事实,将未然说成已然,表意不当。D项从题目和原文看,表述无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

1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 远 的 门邵宝健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你早。”他向她致意。“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

11、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

12、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秋季的一个

13、雨蒙蒙的清晨。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

14、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进行了描写,“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的作用是创设氛围。B邻居们不清

15、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的确没有结过婚,这说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C郑若奎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回来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在西街花店工作,这里作者埋下伏笔,郑若奎去潘雪娥那里买花实际是为了表达爱意。D在潘雪娥离开小院前,她送来的大大的缀满鲜花的花圈和被擦得仍旧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于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答案D解析A项,开篇的环境描写在文中除了创设氛围外,还有暗示人们的思维状态、烘托悲剧主题等作用,此选项只说出一方面,不全面。B项,文章中相关内容的描写是为了对潘雪娥进行介绍,并非有意刻画邻居们的心态。C项,无中生有。文章中并没有明确交代郑若奎的花是从潘雪娥那里买的。5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在文章中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答:_答案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出郑若奎内心的年轻活力和对爱的渴望。推动情节的发展,合理引出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造成波澜。与男主人公的外貌、家中环境形成反差,增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解析作答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