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

上传人:米****米 文档编号:135864132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隋唐笔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和辉煌的时代,是我们先民意气风发、傲世寰宇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尤其是唐代,政治昌明,国力强盛,法制健全,疆域辽阔,国威远扬,尤其在文化方面,更以其辉煌成就和宏伟气魄著称于史,她不仅继承了汉魏南北朝以来南北地区的华夏传统文化,而且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又以高度的自信心,广泛吸收各种外来文明,提炼取舍,融汇消化,弘扬以为己用,从而铸就了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魏晋时中国分崩离析:285年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唐时代的特点:门阀士族进一步衰弱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入宋以后这一阶层不复出现,于此相应,科举制兴起,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直到1900

2、年才彻底废除以三省六部制为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完善和走向强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由租庸调到两税法的转变,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本”的征税标准,为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之制的推行开启了先河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开始转向南方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古代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外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珍奇异物,宗教,艺术等异域文明纷纷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隋唐文化也以其辉煌的成就对周边各国尤其是对东亚国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隋朝:581年杨坚称帝,国号为隋,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破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

3、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隋朝大一统的重建:1.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杨隋代周:a.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yun)去世,公元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国号隋,改元开皇,都长安。“隋朝”来历:杨坚继承父亲杨忠的爵位,做了“随国公”,因此王朝被称为“隋朝”。开皇八年(588)隋文帝命其子杨广率大军讨陈,次年(589年)灭陈,统一全国。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后世对隋文帝评价:性至察而心不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若置仓,递运之类也。(体制对后代有深刻影响)。b.原因:杨坚出身北周军事贵族家庭,其妻是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有着绝

4、好的姻亲关系和社会基础;女儿又是周宣帝的皇后;加上个人杰出的政治才能。历史文化评价:隋代周背后势力:关陇(地域概念,强调的是在一个区域里生活的背景不同的人群,有的是土著有的是跟着宇文泰西迁从外面来的)集团关系紧密的胡汉/文武混合集团,实际上是一个军事贵族集团。推行的政治政策是关中本位政策以关中地区作为根据地。集团关系很密切,根连缔结。关注的核心:婚与宦。婚:婚姻关系社会关系与宦:官场生涯和官场上的网络关系。也提醒我们注意在古代史上政治史和社会史是分不开的。帝国的继承和创建,在当时不过是一次宫廷政变,是西北的一个贵族家族接替另一个家族即位。剑桥中国隋唐史 也就是在这些家族之间的皇权的替换。钱穆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隋朝建立的人事方面的支持主要是关陇集团大族中汉族的势力:隋朝建立后颁布的重要政令(制度):令宇文泰时改为鲜卑姓氏的汉人文武大臣,恢复原来的姓氏废除北周“六官”制度,复行魏晋官制。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集团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中原汉文化的代表。隋朝的制度改革奠定了大一统格局的基础。2.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而迄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事也.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

6、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在此三源之中,第一源中又含有河西文化之一支派。就其影响而言,第三源远不如一、二源之重要。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政治制度的整理和更革:从隋到唐并不是制度大变,而是在原来基础上(西魏北周奠定的制度基础)改革整合时期。从研究魏晋南北朝角度来说隋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出口”;从隋唐史的角度往前面看我们可以说隋朝是隋唐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历史入口”。a.中央制度:皇帝 内史/中书省-长官:内史令(出令);政事堂(议政、决策); 门下省-长官:侍中(审核颁布);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执行) 吏部-文官选拨、考课;礼部-礼乐教化;

7、兵部-军籍舆马;都官(刑部)-司法行政;度支(户部)-户口财税;工部-工程建造。还有台、监、寺等各种事务性机构。南边朝时期已经有了三省,而三省制奠定是在隋朝,三省制完善于唐朝。(是否成为制度的标准是出现了三个机构,机构本身有什么职能,三省之间能否成为协调运转的系统)。b.地方制度:数量和层级有关:数量多,应对不急监察区:州出现,州逐渐由监察区过渡为行政区。数量少,政令不通(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侨置州郡县这种情况特别严重。民少官多,十有九牧隋书杨尚希传)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隋书杨尚希传开皇三年,隋文帝下诏废除境内五百余郡,改州 郡 县三级为州 县两级。大业

8、三年又改为郡 县两级。此外,地方上还有行台尚书省(行台省)具有总领军事政务的军区性质,节制管内州县,权任甚重,和总管府,隋初在军事上较重要的州设置总管府(后世是唐代都督府)总管兼任刺史,分上中下三等,一个总管统辖邻近的数州的军事,并 益 荆 扬四大总管府统辖多至数十州。大业元年 隋炀帝废除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隋代改地方行政三级制为二级制,唐代又出现向三级制回归的倾向。唐代的监察区称为“道”,道逐渐变为行政区。地方佐官:长官辟属协助办事的官僚(地方辟属“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其繁二也隋书刘炫传” 标志着隋代的选举制度改革彻底废除了传统的辟举制。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废除表明门

9、阀世袭制的衰落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但关陇集团子弟仍可以考家族萌荫来做官,门阀世袭制在隋代选举中仍居优势(但也带来冗官冗员)。府兵制:隋代沿袭北周 西魏的府兵制(鲜卑人当兵汉人种地的政策)。北周后期,汉人也被征集入兵,逐渐出现兵民合一的趋势。从兵农分离到兵农合一: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正式下诏“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天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从此,府兵取消专门的兵籍,纳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只本人作为兵士归军府统领,从而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的现象,实现兵民合一。府兵统领的变革:统率沿魏周十二大将军之遗制,在中央设十二卫,卫各置大将军为府兵最高长官,总隶于皇帝,各卫所统军府,即府兵

10、的基本组成单位。c.以才授官:针对以武功做官的人隋代出现了进士和明经两种新的科目。科举制设立为普通的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为后世继承和发展。d.律令制度 :开皇律原则:法行宽平 大业律 特点:以北齐法律为基础进行补充调整,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分律 令 格 式四种,可惜宋代后都散佚了 法律刑名:死、流、徒、杖、笞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八议:亲 故 贤 能 攻 贵 勤 宾 。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经济方面的政策:a.土地赋役制度:继续推行均田制,妇人奴婢部曲不再受田(可能是土地数量有限)。b.赋役制:开皇十年(590)规

11、定丁年50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制度开始部分推行。“大索貌阅”与“输籍之法”既是经济政策又是政治需求。国家财政来源赋税(落实在人丁上在于对户口的掌握)、征役。c.“大索貌阅”:是一种较为严格的户口清查制度。索:求索;貌阅:户口清查方式其目的:减少“炸老炸小”逃避租役现象。“貌加”:根据面貌加年龄“貌减”:根据年龄减少年龄。相纠之科:鼓励邻居举报上报不实之人。d.“输籍定样”:样:标准。建立标准并公布到基层。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比世家大族对佃客剥削轻),并将各护应纳税额写成定簿。开皇元年到大业五年(609),28年之间平均每年增长11万户,故唐人杜佑说“隋代之盛,实由于斯”。c

12、. d.意义:官府大大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增加了财政收入,并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3.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 南北统一的深层因素: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简介:从总体的历史思想出发,将菲利普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总体史观和问题意识贯穿始终。理解中国古代史的方法:a. 学习朝代史 b.有长时段的关怀。 整体史观:20世纪30年代由法国年鉴学派倡导。整体史观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注重探求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 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

13、开始有世界性影响。 我们在看一个事件的时候,不仅要把它作为一个聚焦的目标,而且要把它当做观察深层次历史变化的一扇窗。南北统一主要因素:南北的再度统一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结果。 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磨合 ,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民族之间的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渐消失,造成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基本不复存在,南北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隋朝基本原则:远交近攻 (针对突厥问题) 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派军打败入侵的突厥军队,次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开皇五年585年,厥归附隋朝。南北统一深层原因:a.制度:胡汉杂糅军事贵族集团支持皇权。b.观念:北宋欧阳修正统论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统一九州。中国封建王朝建立:

14、问鼎逐鹿中原统一九州。c.文化:文化存在差异,但是认识到了互补的需要: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隋唐都是有胡汉双重血统,野蛮族具有生命力带到了中原地区: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德)恩格斯d.北强南弱的格局,隋文帝通过各种改革,巩固和强化了新兴的国家政权,国力强盛。陈朝政治腐败,国力日衰,以致“上下离心,人神同愤”。鼎盛局面的出现:隋富唐强富的表现:仓禀丰实(基本上指米不带壳,粟带壳),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直至唐贞观十一年(637)还尚未用完。户口增值:北周大象二年 359万户900多万口 二十五六年之后 隋代大业二年 890万

15、户 4601万口 原因有国家对户口的控制力增强,人口自然增值。富的影响:四海百姓,衣食不丰。富在国家。对隋炀帝评价:志包宇宙隋书东夷传威振殊俗隋书南蛮传。4.营建东都和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营建东都:a.时间:隋炀帝即位(604年)开工,历10月,于大业二年完工。b.目的:一是加强对关东和江南的控制;二是关中物质不足以供应中央政府机构所需。洛阳地位居中,转运物质比较便利,路程也比长安缩短了许多。c.洛阳城:分宫城(宫殿和皇室所在处),皇城(官署所在地),外郭城/罗城/大城(官吏和百姓所住处,工商业区)隋炀帝从各地迁来大批豪强、商贾于洛阳,又在洛阳周围修建洛口仓和回洛仓。此后洛阳政治、军事和

16、漕运的中心。沟通南北的运河:目的:扩大南北漕运,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在洛阳附近,大运河的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向南北呈辐射状。运河分段设计施工,一次通航成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伟大的工程之一。运河线路选择,明显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大运河真正把中国的两大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密切联系起来。大运河的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a.政治上:沟通南北,加强了对南方地区政治军事的控制。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守其利焉元和郡县图志卷六 河阴县 b.经济上:南北物资交流与国家经济命脉的畅通,便利江南财富向洛阳、长安转运 c.生活方式与文化氛围:经济都会的发展 。政治重心:秦汉帝国北方,唐宋帝国北方;经济重心:秦汉帝国在北方,唐宋帝国在南方。大运河带来的负面影响:a. 受自热水系影响,运河难以保持正常水量。b. 与农田水利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