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862120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工作计划)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doc 8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一、指导思想2009年,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决定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以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重点,以夯实基础、强化措施为保障,坚持好字优先,实现科学发展,努力为构建和谐叶集、实现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二、总体思路及目标任务按照整体推进、主攻城区、提升岗区的总体思路,以实现“七到位两规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为主抓手,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推动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力争全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3以下,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稳定在8

2、8%以上,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92%以上,统计准确率达97%,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三、重点工作1、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着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实施意见,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摆在突出位置。以“七到位两规范”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促进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政策符合率为类别,一类90%以上保类别,“二、三类进位次”的目标,引导一类乡(办)在提高工作效果和工作质量水平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机制,实现科学发展;促进二、三类乡办进一步夯实工作基层基础,完善管理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工作效果,提升工作水平,提高创新进位意识。继

3、续坚持区工委、管委领导约谈人口计生工作制度,对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靠后且徘徊不前的乡办,由工委、管委领导对该乡办党政负责人实行人口计生约谈,推动工作发展。继续实行村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帮扶)和跟踪问效制度,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的乡办、村(社)实行重点监控、定期调度。促进后进转化,提高整体工作水平。2、完善措施、综合治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深入开展“关爱女孩”、“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完善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工作机制,加强综合治理的过程评估和责任考核。建立定点住院分娩制度,完善B超使用准入、

4、B超检查、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和出生证件核查、出生信息通报制度。继续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畸高地区进行重点督促、重点调度,切实扭转一些地方性别比畸高局面。健全“两非”案件查处长效机制,强化区域协作,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坚持有奖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建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长效机制。3、规范制度、筑牢网底,进一步完善“村为主”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区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的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提高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按照“措施保障、引导务实、均数控制、重点调度、过程否决”和“月考评、季兑现、年总评”的工作要求,强化区指导、乡负责

5、工作制度的落实。强化打假、治假措施,进一步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导向。强化村计划生育阵地建设,建好村级计生档案、人口学校、计生公开栏等基础软件和阵地,建立起信息畅通、阵地完备、网络完善的村级计划生育网底。狠抓六个环节,即:新婚建档、孕检到位和孕情跟踪、补救到位、节育落实到位、孕情况随访和术后访视到位。提高村干部报酬和待遇,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村级计划生育科学管理水平。4、健全机制、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健全城区计划生育管理网络;按照“公平对待、完善管理、优质服务”

6、的原则,全面推行流入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的市民化待遇;依法落实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督促城区个体、私营企业依法落实职工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强化城区计划生育阵地建设,继续推进城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示范街道、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严肃查处城镇违法生育行为,维护计划生育政策权威。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作用,完善省、市内流动人口双向“检查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信息交流、处理工作,提高信息交流质量。突出管理与服务重点,坚持流出人口 “双向协管”制度,推行在流入地建立“协会+支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模式,强化流出人口管理与服务,基本建立“源

7、头管理、双向互动、资源整合、综合服务”的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框架。5、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化水平。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和监督,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全面落实。严格执行国家、省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和六安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意见,切实纠正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底和征、管、用环节中的不规范行为。全面规范计划生育合同管理,依法确定合同违约金的征收主体和额度,规范合同征收程序,坚决纠正和解决在合同管理中合同主体不合法、履约责任监督管理不规范、违约责任追究兑现不合理、合同违约金征收管理使用混

8、乱等问题。加强政务(村务)公开,完善监督体系,深入开展行风建设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活动,拓宽监督渠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妥善解决好上访老户问题,密切干群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6、抓住机遇、拓展功能,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对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机遇,落实计生服务站国债项目,按国家三部委要求建好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加大新项目的争取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标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的技术服务项目免费制度,拓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功能,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功能拓展为“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咨询、

9、优生指导、随访服务、生殖保健”,不断满足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需求。进一步规范术前检查和产后、术后随访工作,排除手术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六政办200834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节育并发症患者的医疗和生活补助问题;扎实做好区站、乡所技术人员的公开招聘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行政监管力度,提高服务机构规范管理水平。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7、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优育快富工程”三项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从“处罚多生”

10、为主向“奖励少生”与“处罚多生”并举转变。认真兑现计划生育家庭法定奖励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对农村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和和计划生育困难户的优先、优惠、优待政策。深入实施“少生优育快富”工程,努力推行计划生育 “三结合”、扶贫济困、“幸福工程”。认真做好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衔接。确保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取信于民,从而促进“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社会风气的形成,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四、措施保障1、严格执行人口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以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改革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方案,实行对党政领导、责任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分

11、类、分线、分责考评,加强对基层平时工作的考评。制定出台适应新形势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意见,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强化人口目标责任制奖惩措施,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2、加大财政投入,为人口计生工作深入发展提供可靠保障。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确保法定的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计划生育国债项目建设地方配套经费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实现计划生育事业费投入在上年的基础上不断增长。3、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稳定计划生育机构和人员,健全由区、乡、村(居、单位)、组四级共同组成的人口计生工作网络;配齐配强区乡两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工作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岗位练兵、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各级干部、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认真落实好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和职称评聘等工作,为优秀计划生育干部脱颖而出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计划生育系统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进一步调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进整体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主题词:计划生育 工作要点 报告发:各乡办计生办、服务所叶集区计划生育局 2008年1月10日印(共印10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