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悠远 文档编号:135859791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语 文 试 题本试题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白话小说作家最重视的,是白话小说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功能。他们认为文艺作品通常固然都有宣传教育的功能,白话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笔记小说、传奇小说固然也有趣味,但它们使用的是不为大众所掌握的文言。只有白话的小说,才能“通于俗人”“触于里耳”,让一般的大众甚至妇女儿童都能理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白话小说这种后起形式的新型功能。教化大众的

2、功能又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等功能。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因此把宋元时代充满民间趣味的讲史改造成为历史演义。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调整史传的叙述次序以增强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增添必要的细节以增强叙述的生动性,吸引读者通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学习历史,进而领悟其中所包含的训诫。明清作家还以小说的形式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如崇祯初年,大阉魏忠贤被法办后,署名吴越草莽臣的作者根据邸报及其他材料,及时创作了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叙述大阉一生经历,控诉他的罪行。现代读者可能惊讶这样的作品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冠以小说之名,小说居然可以运用于这种目

3、的。但明清作家觉得这样的做法不足为怪,既然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什么不可以是非虚构性的当代人物与事件呢?又如崇祯年间,明朝对后金(清)作战屡屡失利,陆云龙于是创作辽海丹忠录回顾战事情况,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之人。这些作品,有的类似人物传记,有的类似长篇通讯或报告文学。作者的创作带有教育民众的意图,实际上提供了关于当代政治情形的知识与见解,具有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唐代宗教人士宣教的“变文”是白话小说的渊源之一,曾刺激了说话技艺与小说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明清的神魔小说,包含着两类功能不同的作品,一类是以西游记为代表

4、的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另一类是记载神迹、宣扬宗教的小说。西游记借想象的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在风趣诙谐中寄寓人生的智慧。但从作品数量看,西游记这类小说不是神魔小说的主体。与西游记并称“四游记”的其他三部作品,东游记记八仙故事,南游华光传记华光天王出身故事,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降妖除魔故事。这些故事不外是对宗教人士和民间自觉不自觉加工的神迹故事的记录和汇编,与民间流传的其他劝善书、宝卷等宗教宣传物一样,具有强化宗教信仰、介绍修道法门的功用。因两类神魔小说题材相似,在宗教和迷信氛围浓厚的社会里,一部分读者把西游记里虚构的孙悟空当作“真正存在”的神,也即误将虚构型的神魔小说当成了叙述

5、神迹型的神魔小说。晚清义和团崇拜的对象里就有这位大师兄,吴趼人也提到广东有妇女崇拜孙悟空。甚至一些士人和教徒明知西游记为虚构的小说,他们仍执着地认为其中也可以暗藏修道的“密谛”。清代的道徒悟一子(陈士斌)、悟元子(刘一明)等人为它作“真诠”,作“原旨”,煞费苦心。这些议论固然与西游记的宗旨不符,但我们仍能从中看到明清时代人们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知。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而且小说的鼻祖笔记小说里就有搜神记式的“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一支,用白话小说进行宗教宣传可谓渊源有自。(摘编自王同舟明清白话小说功能略谈)1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6、)()A文艺作品通常被认为有着宣传教育的功能,而小说通俗易懂,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这种教育功能更显突出。B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小说,以喻世、醒世、警世命名,非常直观地表明白话小说具有教化大众的新功能。C白话小说教化大众的功能衍生出普及历史知识、报道当代政情诸功能,明清士人借此把经史之学输入到民众中。D历史演义和经史之学相比,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强,且完全白话,有利于读者通过阅读领悟其中所包含的训诫。1B(A项,范围扩大。据原文“白话小说这种文体更有趣味一些,对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可知不包括使用文言的“笔记小说、传奇小说”,笼统说“小说”错,扩大了对象范围。C项,张冠李戴。据原文“

7、明清小说家希望通过小说把陶冶士人的经史之学向下输入到民众当中”,可知“明清士人借此把经史之学输入到民众中”错,属偷换主体。D项,信息不对称。据原文“历史演义用白话取代民众难以掌握的文言”,可知“完全白话”错,过于绝对。)2下列对原文例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忠贤小说斥奸书为作者据邸报及有关材料创作,借以叙述魏阉经历,控诉其罪行,有警世作用。B辽海丹忠录聚焦于明末对后金作战的屡屡失利,书写真人真事,来表彰忠烈,谴责覆军误国奸人。C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属于没有宗教意蕴的一类,借助幻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寄寓人生智慧。D北游玄帝出身传记真武祖师降妖除魔故事,具有宣扬宗教、介绍修道法

8、门的功用,也有劝善的内容。2C(缺少限制。据原文“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虚构型、没有明显宗教意蕴的小说”,说西游记“属于没有宗教意蕴的一类”,少了“明显”的限制,与文意不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话小说的种种功能最初所针对的是知识程度不高的读者,但不等于白话小说就是专属下层民众的读物。B小说的内容可以是非虚构性的,那么对当代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报道的作品,就被明清作家冠以小说之名。C孙悟空本为虚构形象,而晚清义和团和吴趼人提到的广东妇女,误把孙悟空当成了“真正存在”的神崇拜。D从明清时代读者对于白话小说功能的认知,不难发现,当时少有人意识到白话小说有其宗教宣传的功能。3

9、D(曲解事理。据原文“明清时期,宗教人士看到小说在通俗宣传方面的优势,将它用于宗教的传播”“在他们看来,小说可以把传述知识当作自己的目标,包括宗教的修道知识”可知,明清时代人们已经意识到白话小说的宗教宣传功能,选项中“少有人意识到”表述有误。)(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守望叶敬之泗阳人把用芦花编织、冬天穿了取暖的鞋子叫“毛窝子”,其他地方则称之为“芦花鞋”。毛窝子制作方式简单。用泪草编织鞋底,引出几根鞋茎,再以芦花编织鞋帮,最后拿鞋茎收口。穿的时候,用旧布缝鞋口,以防伤脚;鞋底垫上麦秸,以保暖和防水。三十多年前,每到冬天,农民们几乎个个穿毛窝子。赶

10、上逢集,半条街都是卖毛窝子的。农民们走来串去,一家家挑着、拣着,都想买一双既便宜,又结实、漂亮的毛窝子。小时候,母亲也带着我买过毛窝子。记得有一年冬天,逢集,天很蓝,母亲来到李大爷那儿,拿起一双毛窝子,左看看,右看看,付了钱。李大爷红脸膛,尖下巴,眼睛下面各有两道深深的皱纹,像两道垄沟。他接钱、递毛窝子,脸都带笑,顺便夸我两句:“这是你家大少爷啊?一脸福相!”嗓音清亮。现在想起来,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的确属于上乘。鞋型漂亮,不歪不斜,还结实;芦花磨光了,鞋茎还在,依旧端端正正。毛窝子,最适宜陪伴山芋稀饭和咸菜。当人们的碗里有了大米饭、猪肉的时候,毛窝子渐渐被棉鞋取代,消失了踪影。有一年寒假,我带

11、着孩子到街上闲逛。少有的寒冷,风呼呼地吹着,无意中看见李大爷还在卖毛窝子,但人们匆匆从他面前走过,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李大爷还是红脸膛,尖下巴,只是眼睛下面的皱纹变成三道,而且更深了。他坐在地上,眼睛眯缝着,像在打盹,又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在他面前停了下来,问:“大爷,还有人买毛窝子吗?”他睁了睁眼睛,动了动身子,咳嗽一声对我说:“还是有人买的我也放不下这门手艺。过去会打毛窝子的,一个个都走了;在的,也打不动了。唉,现在的小年轻,没有人愿意学这个手艺了。”李大爷眼睛没有了早年的光亮,变得泛红和灰暗。临走时,我买了一双毛窝子。路上,我告诉孩子:“这叫毛窝子。过去一到冬天,爸爸就穿着这个”“毛窝子”儿子

12、听了一阵大笑,“多难听。这也能穿吗?不扎脚啊?”有一年暑假,我又上街闲逛,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人在卖毛窝子!天啊,有夏天卖毛窝子的吗?很快,我认出了,卖主就是李大爷。不过,他的脸色已经变得黑紫,眼睛下面有四道皱纹了;整个脸盘好像被风干了一样,比过去缩小一半。眼睛半开半闭,眼睑有点溃烂泛红。“夏天怎么卖起毛窝子啦?”我招呼道。李大爷没有反应。边上一个卖猪肉的中年人朝我摇摇手。“这个,听不见了,”他指指耳朵。“这个,有毛病了,”他指指脑袋。中年人说:“前几年,乡长带几个人逛街,说是省里的。其中一个像是当官的,指着毛窝子说:这个可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大爷高兴了,从那以后就整天惦念这件事情。以前光是

13、冬天出来卖,现在夏天也来卖。他说:要是人家省里的人来找我找不到呢?几年过去了,也没见人来过。李大爷不甘心,一年四季,逢集就来。”散集了。李大爷拎起毛窝子,要往肩上挂。胳膊抖抖的,挂不上去;中年人搭了把手才挂上,中年人又把拐杖递给他。李大爷拄着拐杖,佝偻着身体,左脚往前迈一步,停下;等右脚上前,跟左脚平齐,才把左脚再向前迈一步赶集的几乎走光了,只有李大爷的背影在街心摇晃。望着李大爷的背影,我心里酸酸的。暑假快结束了,我和孩子一起,骑着自行车上洪泽湖玩。走到东沙村,忽然看见不远处腾起一股浓烟。“该不是失火了吧?”我们急忙赶往冒烟的地方。只见一个空旷的场地,堆满了毛窝子足有几百上千双毛窝子!正被人点

14、着了火焚烧。一个中年男人,还在不停地从一间屋里往外面扔毛窝子。“你们烧这个干吗呀?”我马上想起了李大爷,他就是东沙村的。边上一个看热闹的说:“李大爷活着的时候,谁都不许进他的屋子。前几天死了,儿子打开门一看,一屋毛窝子。没法处理,就烧了。”我捡起一双毛窝子。鞋型漂亮,不歪不斜,结结实实,芦花还在散发着清香。摸在手里,毛茸茸的,柔软舒适。我带走了那双毛窝子。到了洪泽湖边,回望东沙村上空,烟雾已经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第1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介绍了毛窝子的基本情况,用料普通、制作方式简单,但曾经很受

15、欢迎,交代了故事背景,为下文内容做了铺垫。B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毛窝子很热爱;现在人们对毛窝子没有情感、不珍惜,小说意在感慨时代变化,表达对传统技艺流失的遗憾。C小说善用细节和场景表现主题,“我”三次得到李大爷的毛窝子,前两次的原因分别是李大爷编的毛窝子质量上乘和“我”对毛窝子的怀念。D小说结尾富有意蕴,烟雾散尽、斜晖脉脉、蓝天澄碧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捡到漂亮、结实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4D(景物描写没有表现作者因捡到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5小说中多次写到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很好,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原文综合分析。(5分)答:_5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毛窝子制作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2分)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虽好,但没有人买甚至无人关注,李大爷的儿子还把毛窝子全部烧掉,表达了对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2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6.“守望”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