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853590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个人发展)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 摘要: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大幅度萎缩,传统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模式急需转型,国家号召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当前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在阐述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并同美国信贷模式的比较为基础,分析了消费信贷在我国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开发目标客户群;建立政府、其他商业机构与银行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市场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 现状 发展对策1998年以来,在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是促

2、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与稳定增长的战略抉择,而消费信贷作为促进消费的有途径和手段更成了重中之重。政府接连出台促进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旨在创造一个较宽松的政策性环境;银行亦把目前瞄准了消费信贷业务,将其视为拓展信贷业务,改善信贷结构的主要手段。到目前为止,各大银行已相继推出了个人住房贷款,教育助学贷款,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贷款和农业机械消费贷款等。然而,消费信贷的发展却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都不尽人意。据统计,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仅占信贷总额的1%,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为2030%。就拿美国为例,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善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3、体系。其住房抵押贷款对解决中低收入者购房起到了促进作用。住房抵押贷款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要支柱,占到美国银行业信贷业务总量的40%以上,中小型银行该比例甚至高达60%以上。2000年,美国每寸十辆售出的新家用车中就有九辆是通过贷款实现的。仅新车贷款产生的利息收人即高达200亿美元。有关研究指出,如果没有汽车贷款,美国年新车销量至少要减少50%约800万辆。在美国,消费信贷提供者有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储蓄机构、信用社以及非金融的企业机构,众多的消费信贷提供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授信机构通过高科技,许多信贷决策在几秒内做出,较复杂的家庭财产抵押决策一般在几小时内就可做出,为消费者提供高效优质

4、服务。美国的商业银行攫取了全美消费信用市场的很大部分份额。截至2002年底,商业银行共持有30.4%的总消费信用贷款、大约60%的房屋净值信用余额。美国的财务公司在消费信贷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其中通用汽车承兑公司、通用电器资本公司及福特汽车信用公司等闻名于世,到2002年底,财务公司的消费贷款占有)2.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商业银行。虽然近几年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且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甚大。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也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阻碍。1农户贷款难。2006年末,农户贷款余额092万亿元,只有7 072万户

5、农民获得贷款支持,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12,还有13的农民没有获得贷款支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经济,具有高度分散、生产技术水平低和组织化程度低和组织化程度低的特征,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要求差距较大。且由于农户投放信贷资金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农民过多贷款,这无疑与中央大力强调的支农政策相违背。2征信体制不健全。权威的个人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未能建立起来,缺乏行之有效的消费信贷跟踪、监控体系,给银行的信贷投放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不利于银行信贷授信额度的确定,制约了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推广。同时受宏观环境影响(如利率、资产价格变化等),贷款抵押物

6、品也存在贬值风险,借款者逃避偿还贷款的风险不容忽视,这无疑加大了消费信贷的流动性风险。 3交易成本阻碍消费信贷的实现。由于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较迟,目前贷款手续环节仍过于繁杂,涉及银行之外的如房产、评估、保险、公证等诸多部门。个人需支付的信贷交易成本较高,商业银行对申请贷款者的要求过于严格,如要求借款人具有当地户口、稳定收入、担保等等,使不少人失去贷款资格。4产品缺乏创新。目前中国几大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两大类上,信贷品种在利率、期限、抵押、担保等方面同质化程度很高,缺乏特色。与发达国家相比,品种范围仍局限在传统业务,但在美国,分期付款贷款、开放性循

7、环贷款、一次性偿清贷款、住宅抵押贷款等都具有丰富而灵活的类别,而我国许多消费信贷产品还未开始涉及,与国外相比存在相当大差距,这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5还有诸多因素抑制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如居民对消费信贷的认知度偏低。不少居民仍热衷于将收入存入银行,且由于存贷利率上调,居民储蓄愿望趋强,储蓄在近几年仍将是城乡居民选择投资的重要渠道。居民收入低,也抑制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就业仍然是一大难题,许多人收入在支付家庭基本生活支出后节余较少,大多数没有申请消费贷款的意愿。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针对我国目前消费信贷的存在问题,结合其特征和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几点

8、建议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先在商业银行内部以信用卡个人信息资料为基础,将扩其他各专业部门保存的个人客户信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使每个客户都有相对完整的信用记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总账户,个人与银行的所有业务均通过总账户进行。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用以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

9、消费者的资信情况。可以先易后难地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联合金融机构,以后再逐步扩大。征信公司应遵循“会员免费提供信息,有偿提供查询服务”的原则,将各家金融机构作为会员,免费向征信公司提供个人信用记录,参加组建的其他部门同样应免费提供有关个人资信情况。金融机构和个人查询时要付费,以保证征信公司的正常运转。目前,这项工作的试点已经在上海展开,应下大力气将其成功经验向全国推广,为消费信贷的全面开展创造条件。2. 大力发展农村消费信贷农村信用社应继续加大对现有农村消费信贷品种的营销力度,适度增加农户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等生活性消费信贷,同时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的覆盖面,大农村消费信贷支持的对象和范围

10、,如加大对乡镇企业、个体销售经营户等的资金支持力度。3. 开发目标客户群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商业银行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在读大学生、研究生。他们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人群,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层”的过程中,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较早地与他们建立经济联系,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从事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高,福

11、利待遇较好,而且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调研和营销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4建立政府、其他商业机构与银行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市场三者通力合作,如政府参与消费信贷使政府资本与金融资本密切结合,弥补私人特殊消费信贷市场的不足,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的重大改革?熏也将为消费信贷发展奠定基础;商业消费信贷与银行密切结合,开发“个人金融超市”,有利于信贷市场的不断完善,如与保险机构的结合,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促进消费信贷业务的专业化发展。此外,各机构应大力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大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引导合理的信贷消费。参考文献:1 郭河彬,秦文利个人消费贷款个案剖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2黄小军。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J.国际金融研究,1999;53王征宇,于江。宝马轿车背后的美国消费信贷系统 J.瞭望,2001;474王广谦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与金融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免费论文网 ) 5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林愚,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分析J.南京大学商学院 2005 :7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