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

上传人:粗**** 文档编号:135846373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借鉴参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中学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考点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取决于教师 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 素的相互协调 你会如何协调这三者的关系呢 为你提供了 2019年 中学生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考点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起来 看看吧 一 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 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 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一 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 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一 认识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 知识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由低到高 二 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

2、度而分为五个等级 1 接受 包括三个水平 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 有主动接受的意愿 有选 择地注意 2 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 形成价值观念 包括三个水平 接受某种价值标准 偏爱某种价值标准 为某种 价值标准做奉献 4 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内分两个水平 价值概念化 组成价值系统 5 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 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 的目标 1 知觉 2 模仿 3 操作 4 准确 5 连贯 6 习惯化 三 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行为 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 具体目标 产生条件 行为

3、标准 二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 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 程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 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 个基本要素 如教学事项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景 等 在教学中 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加涅 一 教学事项 一 引起学生注意 二 提示教学目标 三 唤起先前经验 四 呈现教学内容 五 提供学习指导 六 展现学习行为 七 适时给予反馈 八 评定学习结果 九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 完 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在学校教育 中 教师常常

4、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 讲解法 演示法 课堂 问答 练习 指导法 讨论法 实验法 游戏 参观法 实习作业 三 教学媒体 一般来说 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 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 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视听辅助 选择教学媒体时 教师要综合权衡教学情景 学生学习特点 教 学目标性质 以及教学媒体的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戴尔 1946 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 种媒体 构成 一个经验锥形 四 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包 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 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学环 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

5、作用设计等 一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接受学习 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 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 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 发现教学 发现教学 又称启发式教学 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 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 1 创设问题情境 2 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 所提出的问题 提出 解答的假设 3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 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 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 结论 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四项原则 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要配合学生的经验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 确保

6、材料的难度适中 二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 学策略 三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 一种教学策略 三 个别化教学 一 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 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始创者教学机器的发明人 普莱西 二 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简称 CAI 指 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 呈现信息 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评价 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三 掌握学习 布卢姆等人提出 其基本理念是 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

7、的教学 几乎所有 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通常要求达到 完成 80 90 的评价项目 基于这一理念 布卢姆等人主张 要将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小 的学习单元 后一个单元中的学习材料直接建立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 上 一 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取决于教师 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 素的相互协调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 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 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型 民主 监督型 专制 二 班级规模越大越难管 1 越大 情感纽带越弱 2 管理阻力越大 3 成员间交往频率越低 4 容易形成非正式小群体 三 班级的性

8、质 不同的规范和凝聚力 四 对教师的期望 一 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 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 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取决于 四个因素 一 活动的难易 二 竞赛动机的激发 三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四 注意的干扰 二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 其成员有固定的 编制 职责权利明确 组织地位确定 班级 小组 少先队都属于正 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 段 以个人好恶 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 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 式群体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

9、关系 1 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 2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1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支持 2 中间型 引导 3 消极型 改造 4 破坏型 制裁 三 群体动力 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 体动力 勒温 最早研究 一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如何提高群体凝聚力 1 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2 帮助学生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 认同感 3 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加入群体 以加入群体而自豪归属感 4 当学生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 给予鼓励力量感 二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 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 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谢里夫群体规范形成的三个阶段 1

10、相互影响 2 出现一种优势意见 3 因趋同导致评价 判断 行为一致 群体规范对学生形成群体压力 从众的原因 1 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 2 避免受非议与排斥 三 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的软情境 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分三种类型 积极 消极 对抗 勒温 教师领导方式的分型 集权型 民主型 放纵型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接受 反馈 输入 输 出 四 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语言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系统 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 1 吸引与排斥 影响因素 距离远近 交往频率 态度相似性 个性互补性 外形 影响结果 人缘好的 被人嫌弃的 遭受孤立

11、的 2 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指学生们为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 务的过程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 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 己的成绩超过对手 一 课堂纪律的性质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 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1 教师促成的纪律低 2 集体促成的纪律 3 任务促成的纪律 4 自我促成的纪律高 自律 二 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 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这三大要素的 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 结构 一 课堂情境结构 1 班级规模的控制 2 课堂常

12、规的建立日常行为规范 3 学生座位的分配既有效控制又促进正常交往 二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 有条不紊地 进行教学 1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 成绩越好 2 课程表的编制动静结合 3 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 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 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 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二 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 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 2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