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理论知识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5827005 上传时间:2020-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理论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特理论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特理论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特理论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特理论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理论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特导论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四大“特色”: 实践特色 理论特色 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成 (1)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

2、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

3、目的等问题。 涵盖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3)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

4、社会主义:基本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保障) 三者有机统一又紧密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要牢固树立“三个自信” 要坚持和拓展道路 坚持和丰富理论体系 坚持和完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2.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总依据:初级阶段的

5、基本国情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2.3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 对党治国理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背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 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 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及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

6、战略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基石 战略举措 全面从严治党是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第二节当代中国基本国情2.1当代中国基本国情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第二节 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科学发展 一、中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

7、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性扭转。四是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不平衡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更高要求。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面临的国际竞争力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统筹要求

8、更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即人类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制 约下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 经济建设的目的: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构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为“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共同富裕道路第二节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

9、式)2.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与政府关系)3. 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求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第三节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3.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

10、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何谓“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 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表现 1 需求结构失衡 2 供给结构失衡 3 分配结构失衡 4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失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创新驱

11、动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4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内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核

12、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和实践要求。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根源: 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二是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是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发展关系上重经济轻社会,导致社会建设相对滞后。 四是相关制度缺失、政策机制不完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建设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是推动节能减排。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六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依据 中国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