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山东菏泽鲁西山药研究所 1 主要内容 一 种类及形态特征二 生物学特性三 栽培技术 2 山药富含各种营养成分 有丰富的淀粉 糖蛋白 氨基酸 皂苷 胆碱 粘液质 氧化酶 甘露聚糖等多种有机化合物及各种矿物质 具有益气补肾 健脾胃之功效 是一种物美价廉的滋补品 为菜药两用植物 3 目前我国市场上主要的山药食品有 速冻山药 段或块状 多为出口产品 山药益寿饼 生产配料为山药粉 面粉 糯米粉 植物油 起酥油 莲蓉 白砂糖 鸡蛋 丙酸钙等 怀山药片 生产配料为铁棍山药 苹果 柠檬酸 白砂糖 山梨酸钾等 山药酥 山药月饼等系列山药食品 怀山药罐头 山药果露饮料 生产配料为怀山药全浆 牛奶 果汁 纯净水 维生素等 不含防腐剂 山药系列仿生食品 山药黑豆精力餐 即冲即食 山药马铃薯浓汤 山药薏仁 即溶 以及各种类型的山药粉产品等 4 一 形态特征 山药 Dioscoreassp 是薯芋科薯芋属多年生藤本单子叶植物 按起源地分为亚洲群 非洲群和美洲群 中国是山药的重要原产地和驯化中心 一 种类及形态特征 5 1 根山药根着生于块茎上 与块茎呈垂直状态 水平分布于土壤中 块茎在土壤中有多深 其根的分布就多深 上部的根多且长 色泽较深 大多为赤褐 黑褐 紫红色等 中下部的根较短 块茎尖上的根只有1 2mm 颜色较淡 大多为黄白色 山药根分杈多 吸收水肥能力强 6 2 茎山药的茎有地上茎和地下块茎之分 两种茎之间由一段茎相连接 这段茎长约10 20cm 称山药栽子 可作为繁殖器官 山药的地上茎蔓生 右旋 长可达3m以上 攀缘力较强 需要支架 山药的茎分枝能力很强 主枝分生侧枝 侧枝继续分杈 最后一次分枝较细 大多在1mm 7 山药的地下茎 称块茎 是主要的食用部分 有棍棒状 掌状和块状等 外表有赤褐 黑褐 紫红色等 肉白色或带淡紫色 块茎表面密生须根 块茎的上部较细 通常用来做种栽植 称 山药栽子 山药块茎的中下部较粗 可切成小段栽植 称 山药段子 8 山药叶腋间可着生气生块茎 俗称 零余子 可供繁殖和食用 也可用来更新 山药栽子 也有的品种不生零余子 零余子多着生于植株顶端或侧枝的叶腋间 成熟后自然脱落 9 3 叶叶为单叶 植株中部以上对生 顶部个别轮生 叶长4 15cm 宽3 10cm 叶片的形状不一 南方多为心脏形或箭形 华北地区的多为卵形而尖端三角形尖锐 10 4 花 果实山药能够开花 在植株上部或侧枝叶腋间簇生淡黄色小花 花序为穗状 个别品种雌雄同株 多数品种雌雄异株 雌株每个叶腋结果1 3个 蒴果 南方的品种果实具有三翅 北方品种则无翅 11 二 种类及品种山药在我国作蔬菜栽培的有二个种 即田薯和普通山药 家山药 1 田薯又称大薯 原产热带地区 主要分布于台湾 广东 广西 福建和江西等地 茎多角形而具有棱翼 叶柄短 叶脉多为 条 块茎较大 依其形状可分为三个类型 12 13 14 15 1 长形种 块茎长30 66cm 有的甚至达到100cm 耐寒性强 要求土层深厚 如福建雪薯 块茎长80 100cm 横径约6 7cm 肉质雪白 皮光滑 须根少 我国出口的山药多为此种 主要代表品种有菏泽鲁豫铁棍山药 曹州西伯种子山药 丽媛白玉山药 江苏丰县菜山药 陕西华州山药 山东嘉祥细长毛山药 吉林细长毛山药等 16 2 扁形种 块茎扁且有褶皱 分趾2 3瓣 形似掌状 因此又被称为佛掌薯 脚板薯 耐寒性较弱 土层浅也可栽培 主要代表品种有广东葵薯 耙薯 江西脚板薯 福建银杏薯等 17 3 圆筒种 块茎呈短圆柱形或不规则形 如广东的早白薯 蔓四棱 节间长8 10cm 叶片箭形 长13cm 宽 cm 有棱翼 块茎纺锤形 表皮粗糙 灰褐色 须根少 皮层及肉白色 皮薄 肉纹较粗 另外 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浙江黄岩莳薯 福建观音薯 广西苍梧大薯 广东大白薯 台湾白圆薯等 18 2 普通山药也称家山药 为我国原产 在我国中部及北部栽培较多 我国南部栽培较少 按块根形状分为以下三个变种 1 扁块变种 块茎扁 形似脚掌 适合在浅土层及多湿粘重的土壤中栽培 如江西上高脚板苕 浙江瑞安红薯 广州红皮淮山药 重庆脚板苕等 19 2 圆筒变种块茎呈短棒状或不规则团块状 长约15cm 横断面直径10cm 主要分布于南方 如台湾圆薯 浙江黄岩薯药等 20 3 长柱变种块茎长60 100cm以上 直径9 10cm 块茎入土较深 适合土层深厚的砂壤土栽培 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如陕西华县的淮山药 山东济宁的米山药 江苏徐州长山药 河南慢山药 山东泰安黑山药 白山药 河北武山药等 21 二 生物学特性 一 生育时期薯芋类蔬菜为无性繁殖的蔬菜作物 它的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上是营养生长的过程 22 其生长虽具阶段性 但划分并不严格 现多根据其生长形态及生长季节将其划分为发芽期 幼苗期 旺盛生长期 休眠期等几个时期 由于我国各产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 无霜期相差较大 其生长期的长短 亦有较大差异 23 1 发芽期无性繁殖材料通过休眠幼芽萌动 至出苗第一片叶展开为发芽期 该期时间的长短依作物种类不同而异 一般条件下 自催芽至第一片叶展开 马铃薯约需25 30d 生姜约需60d左右 24 此期主要靠种块贮藏的养分分解供幼芽生长之需 此期时间虽长生长量却极小 但对以后整个植株器官发生 生长以及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 因而播种时需精选种块 科学催芽 并要求土壤湿润 疏松透气 维持适宜的温度 25 2 幼苗期由展叶至团棵时 标志幼苗期结束 幼苗期持续的时间较短 一般为20 30d 这一时期由完全依靠母体养分供应幼苗生长转到新株可吸收和制造养分进行自养 26 此期以地上茎叶及根系的生长为主 但生长速度慢 生长量也小 但幼苗期是进一步发棵和旺盛生长的基础 因此 幼苗期应加强追肥 浇水和中耕 以达到促根 壮棵的目的 27 3 茎叶旺盛生长期从团棵到茎叶生长基本稳定 为茎叶旺盛生长期 此期一般持续50 70d 其间 茎急剧增高 可达到总高度的50 70 左右 分枝迅速增加 叶片已全部形成 叶面积扩展到总面积的50 80 以上 28 与此同时 根系继续生长 地下产品器官开始逐渐膨大 其干物质量己达到此期植株总干物质量的20 50 以上 所以在茎叶旺盛生长期 前期可施肥浇水促进生长 建立起强大的同化系统 继而进行深中耕结合大培土控秧 促根 保证后期生长中心由地上茎叶向地下产品器官的转移 29 4 产品器官膨大期从地上茎叶基本稳定到地下产品器官停止生长 为产品器官膨大期 此期一般持续30 60d 地上茎叶生长减缓 制造的养分大多向地下输送 由前期的地上茎叶生长为主转到以地下产品器官膨大为主 30 因而保证较大的同化系统 较长的同化时间和较强的同化能力是形成产量的关键 为此 这一时期应加强肥水管理 促其形成较大的叶面积 提高光合能力 防止后期早衰 延长生长天数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31 二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 温度条件温暖气候 不耐霜冻 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8 30 低于15 生长不良 但可耐40 的高温 32 一般繁殖材料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2 28 低于15 不能发芽 高于30 幼芽细弱 植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 28 产品器官形成时的适宜温度为16 26 温度低于10 产品易受冷害 高于28 不利养分向产品器官输送 33 2 光照条件为喜光作物 生长期间日照时间长 光照充足时枝叶繁茂 生长健壮 产量高 若阴雨天多 光照不足 或栽培密度大 下部枝叶郁蔽 通风 透光差 会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 甚至因干物质含量较低 影响产品的品质 34 产品器官茎的形成一般需要较短的日照 若长期处在长日照条件下 则促进地上部茎叶的生长 抑制地下部产品器官的膨大 35 3 水分条件浅根性作物 根系不发达 但其地上部叶面积大 保护组织不发达 水分消耗多 所以耐旱性差 对水分要求严格 一般幼苗期生长量小需水少 盛长期则需大量水分 如果水分不足 既影响地上同化器官的建成 也会妨碍养分向地下贮藏器官的输送 因此 为了满足其生育之需 要求土壤始终保持湿润 36 另一方面 土壤水分过多对植株生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尤其是后期土壤水分过多或积水超过24小时 植株易窒息死亡 地下产品器官易腐烂 且易引发多种病害 因而在低洼粘重地块不宜种植薯芋类蔬菜 如确需种植 则要注意排水和实行高垄栽培 使土壤水分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 80 为适宜 37 4 土壤条件对土壤质地适应性强 不论沙土 壤土或粘壤土均可良好生长 但不同土质对产量与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沙性土透气性好 春季地温回升快 发苗亦快 但因其保水保肥力差 盛长期长势减弱 表现早衰 往往产量较低 但产品外皮光洁美观 含水量较少 干物质含量高 品质好 38 粘壤土有机质丰富 保水保肥力强 虽苗期发棵稍慢 但后期长势强 可获高产 但产品含水量高 品质细嫩 干物质含量低 喜微酸性土壤 据试验 土壤pH4 8 7 0 生长比较正常 但在pH4 8以下 土壤接近强酸性时 则植株叶色变淡 呈现早衰 减产 pH7 0以上时 则绝大部分不耐碱的品种产量呈下降趋势 土壤pH7 8以上不适于种植 39 5 营养条件肥料充足时植株生长势强 产品产量高 品质好 氮 磷 钾三要素中 以对钾需要量最多 其次是氮 需要磷较少 40 品种选择 种植品种要选择高产抗病 适宜当地种植的当家品种如凤山药 太谷山药 大和长芋等品种 怀山药为无性繁殖 生产中主要采用山药的龙头繁殖 为保证高产稳产 一般选用直径在2 5cm 表面光滑 无病斑 分叉 生长正常 顶芽健全的怀山药 每段长度在12 17cm 重量在100 150g的虎脖龙头 41 或种前1个月 挑选粗细均匀 无病斑虫眼的山药作种 每段长10 15cm左右 放入温床催芽 种植前用50 的生根粉溶液 50 多菌灵wp1000倍液浸泡10分钟捞出 置阴凉通风处晾干即可下种 42 在种植行中开5 6cm浅沟 株距25 30cm 以芽眼对准标记点 将种栽平放在沟中 用50 辛硫磷乳油加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混合1000倍液 根据当时土壤湿度淋浇 30分钟后覆土搂平即可 可减轻早期病虫危害 43 三 栽培技术 1 整地施肥山药块茎具有下扎特性 入土可达80 100cm 因此栽培山药以选用土层深厚 疏松肥沃 排灌方便 地下水位在2m以下 pH6 0 8 0之间的砂质壤土为好 44 栽培山药前应深翻土地 耕作深度要依块茎形状而异 扁块种或圆筒种耕深30cm左右 翻耕后作宽60 80cm的平畦或高畦 而长柱种要按行距1m 挖150 170cm深 宽30cm的深沟 或用机械按栽培的行株距打直径10cm左右 深1m的洞 并铺盖大量有机肥 45 每亩均匀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7 10m3 科沃施钙粉肥20 50kg 科沃施 配方肥100公斤 菏农 益菌有机肥200 300kg 深翻耙平 用机械开沟机或人工开出深150 170cm的种植行 46 2 栽植方式 1 山药栽子栽植法北方的栽植方法是于畦中间开10cm深沟 南方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在高畦或高垄中央开10cm的深沟 施少量种肥后 将栽子平放于沟内 芽朝一个方向 株距15cm 覆土10cm 宽畦者也可于畦两侧各开一沟 一畦定植双行 47 2 山药段子栽植法在正常播期前15 20d 切割块茎成4 7cm的小段 置温室或育苗床中催芽 见芽后按上述方法播种 最好根据芽的长短分级定植 使山药生长一致 便于管理 3 零余子栽植法选大型零余子按1m畦两行 株距8 10cm栽植 第一年形成小山药 约30cm长 第二年全块茎栽植 可用于更换老山药栽子 48 3 播种及育苗 1 播种若采用高垄栽培 其垄宽为65cm左右 单行种植 株距30 35cm 平畦栽培畦宽120cm 双行种植 行株距为60 30 35cm 若为大型长柱种则按行距1m 穴距60cm种植 49 栽植时将种薯横放 芽朝一个方向 覆土6cm左右 山药喜温暖 为提早出苗以延长生长期 提高产量 可将种薯放在湿砂或细土中 维持25 左右 经14 20d发芽 如用温床催芽 只经11d即出芽 比未经催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