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5780885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2分) 封建社会禁书札记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籍定性为禁书,苏辙没有解释。但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却至晚可以上溯到始皇帝时代。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当然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秦始皇推行禁书的全过程,后世概括为“焚书坑儒”。“焚书”即“禁书”,“坑儒”便是“笔祸”或曰“文字狱”。李斯深谙秦王朝政治专制与思想专制之道,制定的禁毁六国史籍的细则,甚为刻毒。李斯将图书分为三类,诗、书、百家语之类虽不许民间收藏,但可允许博

2、士之官保留;对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则不禁不毁。太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被遣至上郡蒙恬那儿监军戍边,后被秦二世赐令自杀。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焚书坑儒的野蛮行经,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却是一种极端的镇压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学派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残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不能消灭学派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始皇的教训,使后来者有所惊醒,终至元明,没有再出像焚书坑儒那样规模的禁书运动。两汉四百余年,禁书次

3、数寥寥,大都发生于乱世。王莽篡政后禁谶纬,董卓禁民谣,意在告诫百姓,当权者是不容触动的,即使诅咒也是犯法。晋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禁老庄之书,北魏禁佛禁道,隋文帝禁民间撰集国史,皆出于治政需要。唐代,“诸造妖书妖言者”因危及当朝政权,是要被判绞刑的,但唐代禁书是以唐律的有关规定行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朝的禁书事件,大多发端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新党、旧党的头面人物都为此吃过官司,但宋朝的文字狱没有杀头之痛。元代禁书除学步赵宋,还大肆查禁民间宗教典籍和那些有“反叛”色彩的话本、戏剧。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对言论犯忌者格杀勿论。据说,他在一寺院看到一首咏布袋和尚的诗,疑心是

4、指斥自己,竟“尽诛寺僧”。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基于自卑与愚昧,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明成祖搞文字狱,其残暴程度逼似嬴政“坑儒”。在明代的禁书单上,既有程朱理学之书,也有李贽的著作和水浒传等。清初,为扫荡“反清复明”的思想与举动,统治者一方面施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凶残地制造文字狱。此风一开便不可收,自顺治至光绪被禁毁的图书品种多得几乎算不清;禁书一词成为“热字”流播国中。清代禁书的实况与特点,即使“简述”也得写厚厚的一本。有一点却是清晰显见的:清以前历代统治者的种种手段都被继承和发扬。有个数据值得注意:较大的文字狱,顺治在位17年,发生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

5、17年,17次;乾隆在位60年,130余。读史可知:禁书以及由之引发的“文字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悉为统治者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分)A 秦始皇开中国古代禁书之先河,但他“仁义不施”,着眼于在肉体上消灭儒家学派,禁书收效甚微。B太子扶苏认为,如果在“天下初定”时就大张禁书令会引起社会动荡,因而提倡“诸生皆诵法孔子”。C朱元璋出身卑下,他当了皇帝后推行文化专制本意不在于治政,而是为掩盖自卑,所以更加凶残。D在封建社会,禁书与文字狱始终是历代君王为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自身权威而采取的治政手段。2、对文中秦王朝和明王朝的禁书行为作比较,指出其异同之

6、处(3分)答:_3依据文意填空,为“禁书”下定义。(2分)答:_4简述李斯处置六国书籍的几种做法及其目的。(3分)答:_5、作者说朱元璋残忍后面隐藏着精明,理由应该是什么? (2分) 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13分)怀表,很老很老了 骆文一块怀表很老了,开始怠工了。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是盈亏不已的日月留下的刻痕吗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钟表的师傅。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他打开表,拆了零件。我点烟吸着。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掸不得

7、的。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瓶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我把它收进口袋,回到家里。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了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

8、岁月的经绷。他学生的鬓角开始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变成一堆灰。他就留下了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自己虽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的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四周的木落,有些蕴藉深沉,然其飒飒之声不是唏嘘叹息,而是和我们蓝色星球搏斗的一种动力。这块薄薄的圆圆的金属,我揣着好久了。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录的是秋天。春之桃打朵了,水红菱绽开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还会有什么抱憾的事么?除非你让秒针

9、、分针在罗马字上寂寞地流转。在人生旅途上,除非你老在惦记:多几个安适的驿站好让我打尖“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我不知道正在泉路上的父亲,会不会这样惊醒我,促使我时常警觉-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6、作者所说的值得抱憾的事,确切明白地说是什么? (2分) 答:_7根据原文,用四个简洁的词语概括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限30字以内)(2分)答:_8、关于本文,有人说是专写父亲,也有人认为是合写父亲和“我”。说说你的见解。(2分)答:_9从文中看,“我还要追赶晨曦哩”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分)答:_10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三个层次的内容,并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3分)答:_11下列对这篇散文

10、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2分)A“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从全文看,这句话含有人到老年,只要有一种精神动力,仍能充满活力的寓意。B“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一生清贫,除了这块表,什么也没有留下。C“在寒林雪屋看见冬天。在一串串凌霄花下记着的秋天。春之桃打朵了,水红菱绽开了,我都亲切地感受到。”这段描写主要是反映作者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D“行路人啊,为什么你总显得疲乏呢?”作者通过拟设的泉路上的父亲的这句发问,表现父亲对他精神上的激励作用,引出“精神一点不能萎靡啊”的自勉之语。E、父亲

11、已经辞世了,“我”也“进入暮年”,“怀表很老很老了”,作品表现出一种时间无情、人生无奈的思绪。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西施唐罗 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滩唐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注 “若解”,如果能够。“宰嚭”,吴国太宰伯嚭。12、两首诗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之。(3分)答: _13、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是议论,各具特色。请分别对其作简要赏析。(3分) 答: _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