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上传人:x**** 文档编号:135768724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让错题“将错就错” 四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典型错题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小学 石 柳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施至今,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或作业中产生的错误更为重视。借着省级课题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典型错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的东风,笔者也试图对学生的错题开展行动研究。本文针对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待错误的“随便现象”深入剖析,直入课堂,寻错题,析错因,提出了“寻源式”、“干预式”、“互动式”、“拓展式”四大策略,使数学课堂成了“突显错误,变错为宝”的阵地,从而让教学更有效。【关键词】四年级 典型错题 解决策略 轻负优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和错误打交道。但错误并不可怕,它是学生学习活动过

2、程中主动思维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学生经历了分析、对比、理解、调整等学习方式后对问题的一种反馈。而面对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作为教师该如何冷静地对待呢?一、明辨是非,俯瞰常规析现象四年级是学生进入高段数学学习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作业形式的变化,以及之前一至三年级所养成的学习习惯的基本定势,笔者观察到四年级的学生对待自己作业中的错误是如此“随随便便”:现象一:错了视而不见!一些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举动:课堂作业本发下来了,打开一看,“啊,我错了一道题!”然后合上作业本,跑出教室玩去了。之后该生或许忘记了“错了一道题”这回事,也就没有动笔再去改正它。现象二:错了参考参考!一些学生

3、又会有这样的举动:课堂作业本发下来了,打开一看,发现有错题,赶忙问同桌或旁边同学:“你这道题答对没,正确答案是多少?”看了人家的正确答案,赶忙往自己作业本上写。现象三:错了反复又错!一些学生还会有这样的举动:发现自己的作业中出现了错误,请教了同学,或请教了老师,但没有及时消化与再思考,改正了错误。待到下次再次出现该类型题目,他又犯错了。二、审时度势,师生反思洞真相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题“反复现象”,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自我反思,发现了产生这个问题的一些主要原因。(一)学生访谈1不把错误当回事。现在的学生心态很好,对于数学作业中产生的错误,没有一点“紧迫意识”,认为“错了也没事,反正老师总会给我

4、分析”。于是只要老师不催,他总是懒得改正,或者抄袭人家正确答案后就算完事,哪怕下次又犯同样的错误也无动于衷。2缺乏“自我反思”意识。能主动去纠正错误的学生已经表现得很出色了,但他们也只是去追求最后的正确答案,不能做到“自我反思”,反思“我为什么错了”,“为什么可以这样解决”,“同学怎么想到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我怎么想不到呢”,“我可能对这部分知识还没有学扎实”(二) 教师反思1.“错误”预设不及时。学生错误产生的多少,也与教师课堂的教学预设有关。许多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经验匮乏,面对学生的错题,不能很好地将相关知识或解决方法预设到课堂教学中,从而造成学生的错误反复发生,甚至由一些错误产生新错误。2

5、“错误”反馈不及时。学生出现了错题,教师往往没有及时地将错题进行反馈,即分析整理抓出典型错题。而是比较分散地进行改正,不抓典型,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够深入。3.“错误”评价不及时。“错题”不光是改正完了就没事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该错题如何评价,即为什么出错,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出错,“我该用何种教学策略使学生解答该题出错的发生率减少?”三、天罗地网,全面捕捉细分析(一)什么是典型错题根据省级课题小学数学一至六年级典型错题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中对“典型错题”的界定:把学生解数学题时,在口答、书写作业或检测中反映出来的错误率较高(全班错误率15%)的数学题,视为典型错题。(二)怎样找典型错题教

6、师从学生配套练习,如数学作业本、口算本、黄冈小状元以及自出练习卷中收集到第一手错题,先从课堂上进行分析,根据学生改正情况进行个别筛选,删除一些知识性不强、故设陷阱及由于客观原因而引起“高发”错误的错题。分析后隔段时间,将删选的错题有意再现,再次统计学生的错误率,确定待寻求策略的错题。【链接】“四下”学生错题:跑150米,小伟用了16.3秒,小兵用了16.1秒,小天用了15.7秒,三人谁跑得快?学生错解:小伟跑得快全班错误率:45.45%这道题本身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由于思维定势,认为哪个小数大谁就快,没有考虑跑步的实际性,因此错误率非常高。但教师稍稍点拔,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错误,故此题不

7、用列为典型错题。“四上”学生错题:选择题:大于53万,小于54万的自然数有( )个。 A0 B9999 C1万 D无数学生错解:C或D全班错误率:51.28%要想正确解答本题要动一些脑筋,学生出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受自然数知识的负迁移,或受以往做题经验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数感不强,所以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之后,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明白错因,但若不加以巩固,时间一长,中等偏下学生依旧会重复犯错。故此类题可以作为典型错题。(三)该分析哪些错点1错发现场,及时访谈。教师根据精选的学生错题,适时开展个别访谈,听听学生们最初的想法,从对学生的访谈中总结出犯错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链接】“四上”学生错题:全校

8、523人参加植树活动,如果70人分一组,那么最多够分成几组?学生错解:523707(组)33(人) 7 + 1 = 8(组)全班错误率:51.28%当时看到错误率那么高,真是吓了一跳,于是马上对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一:T:你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S1:523人,每70人一组,就是523707(组)33(人),余下的33人,单独作为一组,就是7 + 1 = 8(组)。T:问题是这个意思吗?S1:问题就让我们求能分成几组啊,总不能把多余的人丢掉吧!访谈二:T:看到这道题,你首先想到了什么?S2:分组一般情况下用进一法。T:哦,原来是这样!S2:所以,看都不用看了,就是523707(组)33(人),

9、7 + 1 = 8(组)。T:读一下问题。S2:啊,我错了从学生的访谈中,我找到了错误的原因所在:(1)学生思维的定势。由于在课堂及作业本中类似的题目出现频率过高,而且往往采用的都是“进一法”,因此在学生脑海中就构建了该类题的模型,只要一看到类似的题,也不仔细地把题目看完,就得意地完成了。(2)学生对关键词区分不清。学生造成这种错解的原因,主要是对“最多够分”与“至少分成”两个词语的意思区分不清。教师在教学当中,也忽略了关键词的详细对比,并且没有将相关练习进行对比分析,导致学生只模仿不思考。2寻根究源,自我反思。根据学生错因,反思课堂教学流程是否充分让学生进行了理解与体验,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是

10、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从上面一个错题访谈所得到的错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建议:(1)解决问题重在分析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切不可死板规定题型,让学生照搬照抄模仿,这会使学生失去独立分析思考的好机会,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增强。(2)关键词需要对比理解。数学语言的严谨表达,与学生理解问题中的关键词息息相关。“最多够分”指平均分最终的数量,用“去尾法”舍去余数;“至少分成”指平均分后,用“进一法”保留余数,作为一份。学生认为“最多够分”与“至少分成”后的效果是一样的,商都要加1。(3)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积极鼓励学生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每一个关键词,仔细分析与比

11、较。四、去伪存真,抓住契机寻对策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是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犯错是一种学习的积累与挑战,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之处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到自己数学学习上的纰漏,并能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或少犯错误。笔者针对四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平时的典型错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提出了一些独有的应对策略。(一)“寻源式”策略显功力课堂是错误的萌芽地。因此在课堂第一线收集到的错题是最具真实性与灵动性的,而课堂之后的“即时访谈与总结”更是学生析错与改错的良方。【链接】笔者设计了一节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第一课时)一课。课堂中,各小组学生都

12、安插了2至3名听课老师,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对执教老师的提问语言,学生的问题反馈及作业纸练习反馈等进行了现场记录,并在练习中,对出错学生进行了现场的访谈与错因的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们找到了新授课中的典型错误,在教研组成员共同研讨之后,归纳为以下几类错因:1商位置确定不明确。如错题呈现:, ,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已能正确说出商,但对商真正的位置所在尚未完全明确,一直持续到课堂结束,才从作业中反映出较好的情况。2乘积书写格式不明了。如错题呈现: , ,学生做题时受到乘法算式的负迁移,习惯于随便去除积末尾的0,给对接下去的计算造成障碍。3除法笔算算理不理解。如错题呈现: , ,学生完全不能体会笔算除法的

13、算理,亦不能模仿老师或同学所表示的除法算式,故胡乱写商和笔算过程。根据以上错因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1把握计算课目标的定位。计算课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定位目标,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2构建了计算课起始课的教学模式。计算课起始课的模式:复习旧知自主探索呈现错题引导归纳练习优化。尤其是呈现错题,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将自己探索出来的成果进行展示,从学生自身的成果中来分析提炼,使学生能近距离地感受与贴近自己的错误,让纠正更有效。带着解决策略,我们将整理好的典型错误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口,调整新授环节,在另外班级进行尝试,从课堂与作业情况反馈出:通过课堂观察与错题的分析,我们找到

14、了学生在初步接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的知识起点,所以学生基本上能理解算理,正确书写商的位置并完成除数是整十数竖式的规范写法。(二)“干预式”策略显魔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是的,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知道了本节课的典型错误点,根据错误点预设相应环节,提前刺激学生的犯错主动性,从而避免并纠正错误的发生或降低错误率,使学生能在“错误被干预”的情境中充分体验,构建知识。【链接】笔者针对“四下”乘法分配律进行了“错误提前干预式”的尝试。从已往的教

15、学情况来看,学生在应用相关定律简算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是弱点,不仅仅是公式不会灵活运用,更主要的是学生对公式的建构根本就是“依样画葫芦”照抄照搬!因此,我们提出了“不在犯错之后查原因,而在错误之前强预防”的口号,抓住“如何使乘法分配律真正建构”为核心,展开课堂教学。课堂从前测开始,我们带着“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模型的了解程度和应用”这些问题,拟定了前测练习,找到了知识起点,清晰地认识到了新授乘法分配律这节课,应从最核心的乘法意义作引,根据意义建立模型,提炼生活中的乘法分配律例子,让学生充分感知,夯实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建构。故把课堂设计为“理解算理(让错误在萌芽中凋零)提炼生活(让错误在兴趣中隐身)充分变式(让错误在创造中重生)”。而在练习环节,我们将今后在练习中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几类典型错误也进行了提前干预:(85+15)45=85+15【基本模型】2712+4312=(27+)【逆向运算,应用频繁,出错率较高】56(19+28)=5619+28( )【以后练习中会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