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写教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763757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DOC 页数:174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采写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新闻采写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新闻采写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新闻采写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新闻采写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采写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写教案.doc(1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闻采访与写作绪论第一节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对于报纸媒体而言,新闻业务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对于广播和电视媒体而言,新闻业务不但包括前面提到的这些,还应当包括摄像(或录音)、制作和播出。但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无论在何种媒体工作,都必须掌握好良好的新闻采写水平。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1、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2、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采访决定写作。它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区别于文学创作。、 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是新闻事业存在的基础。二、新闻写作:为新闻提供文本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二节 新闻采访

2、与新闻写作的关系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1、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2、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3.、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4.、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5.、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

3、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第一章 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第一节 新闻采访的涵义和特点“采访” 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现此书已散佚,然晋书干宝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宝神搜神记,因作序曰: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在古代,我国从事邸报、小报等工作的人,通常把采访称之为探访,且有内探、省探、衙探之称。从事采访活动的,不仅仅是记者(近代称“访员”、“访事”),史官等也常有此类性质的活动,如汉代司马迁着史记,其中相当一部分材料,是根据他亲

4、自采访所得写就的。朝廷为了了解下情、外情,也常常派些官员下去采访, 如唐代开元年间,曾专设了“采访使”,代表朝廷“考课诸道官人;宋朝也有“谴司勋员外郎和岘往江南路采访”的记载(见宋史太宗纪)。但不管怎么说。这类采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至多只是反映出早期采访有点类似收集情报和一般材料的特征而已。作为新闻工作的专门术语,新闻采访一词则是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予以肯定,并赋予了较为充实、完整的内容。一、 新闻采访的概念界定(一)对新闻采访涵义的讨论然而,包括近年来出版的诸多新闻采访学著作在内,对新闻采访一词所下的涵义比较繁杂,但大多都有欠科学、欠准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涵义有三类:1、

5、“素材搜集”说。2、“调查研究”说3、“互动行为”说(二)新闻采访的涵义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简单的说就是: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活动。)二、新闻采访活动的特点在进行了新闻涵义的讨论之后,将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较,新闻采访的特点就不难寻找和挖掘,具体有:(一) 目的的差异性。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为了写稿件,传播信h息,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其它形式的调查研究则目的各异。如历史学家是为了考证历史资料,弄清历史真相;司法人员为了复审案情及有关材料,以便正确判案(二) 时间的限制性。应

6、该讲,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都存在一个时间性的问题,都希望能够尽快将事情真相弄个水落石出。但比较而言,有些形式的调查研在时间跨度可以大些,可以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历史学家则可能用毕生精力钻研一个史实。但是,新闻采访却不能这样,它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的全过程。因为新闻是“易碎品”,时过境迁,人们已经知道的“旧闻”,你再去传播无异于雨后送伞,毫无价值可言。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思维敏捷,动作迅速,争分夺秒地把新闻采集到手,传播出去。(三) 项目的突发性。新闻采访除了部分项目是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外,期于相当部分是带有突发性的,记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情况

7、下,忽地一个突发事件的到来,必须立即赶赴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现场,迅速对其进行采访。如2003年2月2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便是典型一例。(四) 需要的广泛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需要获取新闻。然而,人们对新闻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要求,却因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偏爱。这就要求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其它类型的调查研究因调查研究的项目比较单一,社会需要也没有这么广泛,因此一般就没有采访那样繁杂。(五) 知识的全面性。正因为新闻报道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广泛性的需要,加上新闻采访学本身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8、,又迫使这门学科同越来越多的学科形成日趋紧密的联系。因此,就要求记者的知识素养要广博、全面,除了新闻学的专业知识要相当熟悉外,文、史、哲、政、经、数、理、化等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美学和新兴的自然科学等知识,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以这一点来讲,其它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调查研究人员则一般没有这么显著,对某些专业知识要求精深些的特点远高于广博与全面。(六) 活动的艰辛性。一般的调查呀就,因为调查研究的项目和访问对象比较集中、单一,加之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知识全面性并非主要要求,故其活动的艰辛性程度则相对较低。新闻采访则不然,报纸天天出版,电台、电视台日日开播,记者得天天去采访,风里

9、来雨里去,跋山涉水,还得三天两头熬夜,人的正常生活规律全被打破,很少有喘息、休整的时候,加上采访的项目每次不一,采访对象的性格又千差万别,记者又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完成任务,新闻采访的艰辛程度相应就高。撰写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的英国驻德记者威廉夏伊勒,光是查阅的国外交部的档案材料,就达数千公斤;一位写有关美国空气污染问题报道的女记者,仅使用的访问录音就有5英里长。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学院的工作符合研究人员最近对150种职业的研究表明,记者的工作负荷量高居第三位。第二节 新闻采访活动的本质 新闻采访是一种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符号互动活动,同时,它又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一、 新闻采访是一种信息符

10、号互动。(一) 新闻采访本质上是一种符号互动行为二、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第三节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新闻采访是一种具有双重主体的活动。新闻采访的主体并非仅仅是采访者,主体也应包括采访对象。离开对象主体的积极参与,采访就不可能获得成功。准确地说,新闻采访是在双主体(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一、 采访者:新闻采访的重要主体(一)记者的定义记者一般“泛指新闻从业人员,即编辑、记者、主笔、主编、发行人的总称”,也指“专跑外勤的新闻记者,即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余家宏:新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P88)记者(Reporter、Newsman、J

11、ournalist)是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材料的采集、拍摄、录制和新闻作品写作、制作、编辑和报道的专业人员,它包括记者、编辑、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摄影、新闻出版者等,并不是只有出外采访的人才叫记者。(二)记者称谓的由来 记者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是伴随着报纸的产生才出现的。据中国新闻史记载和新闻学家们多年的考证,我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邸报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的。因此,可以说,当时办邸报的人就是记者,只不过那时不叫“记者”,老百姓称他们是“探听消息的人”。唐、宋、元、明、清历朝都办有邸报,都有探听消息的人。最甚最具规模的是明成祖朱棣时,北京“东厂”云集着众多为朝廷打探消息的探子(张壮年、张颖震:中

12、国历史秘闻轶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为朝廷刺探情报的人更接近今天听说的“侦探”。当时的探听消息者靠打听小道消息为职,又以心腹口传为途径,虽然与今天的记者职业有相通性,但从本质上说差异还是很大。 19世纪初期,随着近代报纸的创刊,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像1872年创刊的上海申报,已经有专职从事采访、写作的记者。尽管当时不称之为“记者”,但工作性质与清朝邸报的探子已经截然不同,不以打听小道消息为职业,而是公开访问;也不再以心腹口传为消息传播途径,而是以公开销售的报纸传播新闻。当然,这时对于这些报纸专业人员的称谓还很混乱,有延续过去称谓的,如探员、探事、报事人等,也有新鲜的称

13、谓,如采访、主笔、访员等,新称谓比较接近记者的一部分工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记者这种职业的特点。申报对采访新闻者的称呼那么多,却没有严格区分哪是指记者,哪是指通讯员,远不像今天这么规范。 “记者”的称谓,是从西方引进我国新闻界的。至于国内最早使用“记者”称谓的人,说法有二:一说是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最早使用;另一种说法是黄远生,他在上海时报的“北京通信”中首先使用了“记者”作为自称的代名词,以后就成为从事报纸职业的普遍称呼了。 英语reporter一词有多种意思,如报告者、呈报者、采访记者、通讯员、访员等,最早翻译到中国来的以“访员”、“新闻记者”、“外勤记者”三词居多,使用也最为普

14、遍。大约在1925年前后,各报社大体都有了内外勤的分工,并吸取了日本新闻界的叫法,正式把外出采访的人称之谓“外勤记者”。 一些研究者认为,记者从兼职、半职业化到职业化,大体经历了古代报纸的孕育阶段(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近代报纸的分离阶段(十九世纪)和现代报纸的提高阶段(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三) 记者的社会角色分析1、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三大功能记者所从事的是大众传播,因此记者的社会角色是由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决定的。大众传播学的主要奠基者拉斯韦尔曾在他的经典论文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提出传播的三大功能:“(1)监视环境;(2)使社会各部分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相互关系;

15、(3)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记者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角色是:社会的守望者、信息的传播者和文化的传承者。2、采访者的三种角色身份a、社会守望者角色。b、信息传播者角色。c、文化的传承者角色。(四)记者的职业要求1、正义感。“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这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几百年来遵循的座右铭。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新闻工作者邵飘萍,经常以“铁肩辣手”自勉,并把“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作为自己和全体京报工作人员的座右铭。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王韬、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曾经以办报宣传变法,是我国近代政论报纸记者的代表。辛亥革命以后,一批留学海外的学子回国办报,像徐宝璜、邵飘萍,他们主张民主政治、言论自由。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批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刊应运而生,像响导、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都是当时传播共产主义的报纸。蔡和森、瞿秋白都曾经当过这些红色报纸的主编。最早访问苏俄的瞿秋白,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布尔什维克胜利的李大钊都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传播革命的一批早期共产党的领导,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邓中夏、李求实、陆定一,也都曾做过记者或通讯员工作。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宣传革命,引导中国走向解放。在革命战争时期,党报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战地记者,像范长江作为共产党的记者,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