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答案.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763572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答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案 第一课时1、 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1)敢问夫子恶乎长 (什么) (2)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盛大流行的样子) (3)至大至刚 (极、最) (4) 以直养而无害 ( 正义) (5)非义袭而取之也 (用义偷袭) (6) 行有不慊于心 (通“惬”快心、满意) (7) 以其外之也 (以.为外)(8)必有事焉 ,而勿正 (于此)(预期)(9)无若宋人然 (那样)(10)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忧虑)(取独)(11)今日病矣 (倦困)(12)其子趋而往视之 (小跑、快步走)(1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仅仅)(表递进,而且)2、翻译下面的句子(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

2、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4) 以其外之也 (5)必有事焉 ,而勿正3、何谓“浩然之气”?(或“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配义与道”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答: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答:(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是集义所在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3、【合作探究】 1、“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答: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 现在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2、“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答: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课堂检测】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4、?”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 C、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D、今日病矣 病:生病2下列四组句子

5、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A、以直养而无害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克己复礼为仁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 ,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

6、东西,孟子自己也并不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养成 “浩然之气”不能急于求成【我的收获】【我的疑惑】 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名句默写 曰:“我知言, 。” , , :此之谓大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 , , ,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2、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1)岂不诚大丈夫哉 (的确)(2)安居而天下熄 (战争平息)(3)是焉得大丈夫乎? (怎么能够)(4)往送之门 (到)(5)往之女家 (通“汝”)(6)得志与民由之 (遵循)(7)威武不能屈 (使.屈服)(8)此之谓大丈夫 (他)

7、(9)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10)行拂乱其所为 (违反意愿以乱之)(11)人恒过 (常常犯错误)3翻译下列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答: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5、第二篇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衍和张仪,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孟子认为他们称

8、得上“大丈夫”吗? 答: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情感上是不认同二人的行为的。说了“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6、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的共同点在哪儿?历史上哪些人可以称上大丈夫呢? 答:浩然之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精忠报国的岳飞、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等。7、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答:都来自社会底层,都出身贫贱,都经过艰苦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成就一

9、番大业。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合作探究】 1、 孟子借女子出嫁当顺从丈夫的事例想说什么?答;讽刺公孙衍和张仪通过阿谀苟容来窃取权势,不是真正大丈夫该做的事,并明确地阐述了什么是大丈夫。 2、第三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证法、道理论证法。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课堂检测】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A.行有不慊于心 B.往送之门戒之曰C.入则无法家拂士 D.以直养而无害2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B.富贵不能淫C.威武不能屈 D.安居而天下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C.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猛将必发于卒伍 B.征于色,发于声 C春心莫共花争发 D.六军不发无奈何5、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