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758912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2.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A.分封制的实行 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 D.行省制的创立3、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

2、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A、汉朝中外朝制 B、隋唐三省六部制 C、宋朝二府三司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4.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令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户部等机构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5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该材料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C西周的冶炼业十分落后 D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6

3、.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解决权力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7.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

4、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9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1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1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

5、州官”,其最早的职能是 A.管理地方行政 B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12.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13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14.左转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15.柳宗元认为,

6、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17.钱穆在评论中国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

7、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18.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主要在于A.发展社会经济 B.抵御侵略 C.加强交流 D.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9.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20.唐太宗重申三省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已见,并且署名。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据此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

8、 A.减少了决策失误 B.加强了君权剥夺了相权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中书门下的职权21.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9、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3.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由此可见A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后人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C鸦片战争没有唤起中国人的觉醒 D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进行孤军奋战24.在“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讨论课上,部分同学提出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想法。以下内容可以支持他们论点的有()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太平天

10、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A B C D25.魏源就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曾作诗:“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魏源热情讴歌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魏源认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魏源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径 魏源公开反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A B. C. D. 非选择题:(共25分)26.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了一百多年的被侵略的历史,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摆脱侵略扩张的历史。中英之

11、间,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它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也许,英国议会在1840年4月的3天辩论,可以帮助后人考察战争的根源。关于是否对中国开战,看起来似乎是与两种植物有关的贸易引起的英国人的鸦片和中国人的茶叶。 在鸦片战争前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主要是输出茶叶、农产品、经济作物,贸易的中介是银元。在银元方面中国方面是入超的,这个对我们财政上是有利的。但是英国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武器,就是鸦片。 因为英(国)政府的鸦片烟,除去对商人得了很大利润外,英(国)政府很多税收是从鸦片里面得的。所以它(鸦片战争)背后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民族复兴解说词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鸦

12、片战争背后“英国政府在那里支持”的原因。(4分)(2)试分析“一个有力的武器”对中国造成的影响。(5分)27.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艺祖(宋太祖)即为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6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

13、、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10分)历史答案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1.C. 2.B 3.D 4.D 5.B 6.C 7.D 8.A 9.C 10.A 11.B 12.D13.D. 14.D. 15.C 16.B 17.C 18.D 19.C 20.A 21D 22.C 23.C 24.C 25.C材料解析题(26题9分,27题16分,共25分)26(1)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急于打开国际市场;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4分)(2)白银大量外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官场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银贵钱贱,影响百姓生活;毒害国人身心健康(5分)27(1)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4分)大臣地位越来越低下,以致丧失基本人格;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走向极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