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715645 上传时间:2020-06-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

2、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22第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_ _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3、 _。(1分)25第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_ _ (2)_ 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_ _22、答案: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23、答案:C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24、答案:1分 动25、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26、答案:4分 开头交待了

4、“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2009高考上海语文试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

5、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年)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取未

6、放之蕊干之( ) 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2分)26.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27. 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六)(12分)23. (2分)(1)使干燥 (2)草率(各1分)24. (2分)B25. (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

7、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27. (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九 疑 山 图 记 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

8、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 表:标记。22第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23简析第段

9、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六)22规模和得名缘由23这句话描写了山中若有若无的蝉蝇一类的声音,以声衬静;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静寂。24C25这句话整散结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华、衡、岱的特点,强调其峻峭与宏伟,节奏鲜明;再用散句描摹这样的山峰很多,句式参差,富于变化。26九

10、疑山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却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对此表示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稼说送张琥 苏轼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

11、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注】锄耰铚艾:四种农具。 得:此指中进士。22.第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口口。(2分)23.第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 (2分)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答: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答: (六)22.更休。23.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4.C25.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