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668973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雎的艺术表现手法(节录)聂石樵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

2、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