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5667392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论文》之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影响的调查 摘要:目的研究胶黏剂对制鞋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31名制鞋工人和131名其他工厂未接触有害物质工人的一般情况与自觉症状进行调查,检查工人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自觉症状发生 率以及感觉神经各指标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除痛觉阈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黏剂可引起制鞋工人感觉神经功能下降,对自主神经功能影响不明显。 随着我国制鞋业的迅速发展,制鞋工人的大量增加,胶黏 剂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多,而胶黏剂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其中主要是有机溶剂1,国内外报道胶黏剂中的这些有害物质 可引起作业工人身体多个系统损害

2、2, 3。为了进一步研究胶黏 剂对制鞋工人的自主神经、感觉神经功能的损害,以及损害的 程度,并探讨早期诊断指标及找出预防措施,保护制鞋工人的 身体健康,进行了这次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观察组: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市5家制鞋厂231名 工人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17人,女性114人;年龄174 岁,平均26.02岁;工龄115年,平均4.92年。对照组:选取 其他不接触有害物质工人131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72人 女性59人,年龄1846岁,平均28.72岁,工龄117年,平均 4.46年。 1.2内容和方法 1.2.1作业环境检测 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作业环境的气温和气湿(DHM

3、2型通风干湿球温度计),风速(QDT-2A型热球式 电风速计),噪声(ND-6型精密脉冲声级计),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丙酮和乙酸乙酯(气相色谱仪HD4890D型测定) ,所有仪器使用前均经校正。 1.2.2一般情况及自觉症状 以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组工人的一般情况和自觉症状进行调查,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职业史、疾病史、用药史和毒物接触史等项目和自觉症状。 1.2.3自主神经和感觉神经功能检查 仪器:痛觉仪、振动 觉分析仪(VSA-6003)、嵴实验仪、两点辨别阈实验仪、温度计 (上海产7151型),以上仪器使用前均经校正。检查方法 在常温下(202),检查者用痛觉仪

4、检查工人双手的中指指 节背面皮肤痛觉,单位以(g)表示;以嵴实验仪和两点辨别阈实 验仪检查工人双手中指的深度觉和两点辨别觉的阈值,单位以 (mm)表示;以振动觉测定仪检查工人双手的中指的振动觉阈 值,单位以(mic)表示。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受检工人均采取坐位,双手平伸,轻闭目,集中注意感觉,且每只手的手指均测 次,取平均值4。检查两组工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其中立卧实 验、卧立实验和皮肤划纹实验按照蔡仁铎等人编写的实用诊 断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测定5;用温度计测定工人两手合谷 部的皮温,每只手测3次取平均值,计算两手的温差,如皮温差 超过0.5,则计为阳性,其余则为阴性6。 1.2.4统计学分析方法

5、 整理核实数据,录入计算机,用 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 2检验;单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以及相关分析。 2结果 2.1作业环境检测结果 检测了作业环境中的气温、气湿、风速和噪声,观察组和对 照组均未超过我国卫生标准7。观察组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 的浓度(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如下:苯7.1 mg/m3、甲苯 42.6 mg/m3、二甲苯3.4 mg/m3、正己烷141.5 mg/m3、丙酮 2.9 mg/m3、乙酸乙酯2.6 mg/m3,其中只有苯和正己烷浓度超 过国家卫生标准7,对照组的以上检测指标都未检出。 2.2两组自觉症状检查结果 观察组和对

6、照组自觉症状检查结果比较,头痛、头晕、记忆 力减退、疲乏无力、鼻干、牙龈出血、咳嗽、恶心、皮肤瘙痒,阳性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3两组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2.3.1两组感觉神经检查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振动觉、深度 觉、两点辨别觉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2。 2.3.2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结果比较观察组的立卧实验、卧 立实验和皮肤划纹实验以及皮温差的阳性率观察组均高于对 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2.4观察组内不同工龄组感觉神经功能比较 观察组按工龄分为10年3组,比较各 工龄段的感觉神

7、经功能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各指标的阈值随 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0年组比较各指标均有统计学意 义(P10年组比较,各 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工龄的增加,感觉神经功能各指标的 阈值在增加,说明感觉功能随工龄增加在下降,进一步作各指 标与工龄的相关分析,结果痛觉与工龄的相关系数为0.277,振 动觉与工龄的相关系数为0.213,触觉与工龄的相关系数为0.247,两点辨别觉与工龄的相关系数为0.277,各相关系数均 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经调查,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工龄、烟酒嗜好等 方面构成相似,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据报

8、道 鞋厂的工人由于接触于含有一些有机溶剂的胶黏剂,可以引起 神经衰弱的一系列症状(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等),还可以引 起其他系统的一些症状(咳嗽、心悸、胸闷等)和心理异常的表 现8。这次自觉症状调查结果与上述的研究报道一致,这是由 于接触于高挥发性的有机溶剂造成的,而这些物质能够引起黏 膜的损害和具有神经毒性效应。工人的感觉神经功能测定结 果,痛觉、震动觉、深度觉以及两点辨别觉,观察组的平均阈值 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胶黏剂和其含有的这些有机溶剂对制鞋 工人感觉神经功能有影响,而且与工龄成正相关,工龄越长,感 觉神经功能损害越明显,这主要是由于作业环境中的苯和正己 烷都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而苯

9、又可以引起工人肢端麻木和痛 觉减退9,正己烷主要损害工人的外周神经系统,其慢性毒性 主要为周围神经病,早期表现主要为周围神经远端的感觉运动 功能障碍,四肢远端有程度及范围不等的痛触觉减退,多在肘 及膝关节以下10,且鉴于这批工人的工龄较长,平均为446 年,所以正己烷的毒作用对这些制鞋工人感觉神经功能改变的 作用更大;另一方面,调查发现有些工厂因为缺乏机械性的通 风装置和适宜的防护设备以及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佩戴 任何防护用具),致使这些有害物质长时间滞留在工作场所,从 而增加了工人的接触时间和接触水平。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结 果显示,观察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显著性。建议 卫生部门应

10、加强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 育以增强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志勇,蔡健峰,王世栋,等.福建省鞋用胶水及其溶剂的挥发性 成分和急性毒性研究J.中国职业医学, 2001, 28(6): 23-25. 2Nijem K, Kristensen P, AL-KhatibA, eta.l Prevalence ofneuropsy- chiatric andmucousmembrane irritation complaints among Palestinianshoe factoryworkers exposed to organic solven

11、ts and plastic compounds J. Am J IndMed, 2001, 40: 192-198. 3PitarqueM, VaglenovA, NoskoM, eta.l Sister chromatidexchanges andmicronuclei in peripheral lymophocytes of shoe factoryworkers ex-posed to solventsJ. EnvironHealth Perspect, 2002, 110(4): 399- 404. 4金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3. 205

12、-214, 547-548. 5蔡仁铎,杨兴季.实用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61-469. 6山西医学院.劳动卫生学M.太原: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509-510. 7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 8Wang JD, Chen JD. Acute and chronic neurological symptoms amongpaintworkers exposed to mixture of organic solvents J. Environ Res, 1993, 61: 107-116. 9Glaser J, Proksch E. Peripheral neurotoxicity of benzenederivatives J. DtschMedWochenschr, 1985, 110(49): 1913. 10吴安生.正己烷的职业危害及防治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3, 9(2): 27-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