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悲白头翁赏析.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667110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代悲白头翁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代悲白头翁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代悲白头翁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代悲白头翁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代悲白头翁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代悲白头翁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代悲白头翁赏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鉴赏论文21113211董海宁(18795887181)代悲白头翁赏析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便是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七言歌行。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刘希夷本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刘希夷,唐

2、代诗人,字庭芝,又字延之,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674-676)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词,词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一作代白头吟)。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这首诗的体裁,名为“七言歌行”。歌行是诗,不是乐府曲辞了。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

3、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入生青春不再的对比

4、,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大唐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讥”,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

5、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大唐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韩兆琦在唐诗珍藏本评代悲白头翁曰:“这首诗不论是它的思想还是它的艺术形式,在初唐时期都是佼佼者,它直接影响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甚至影响到红楼梦的葬花吟。葬花吟的基调是伤春在哲理内涵和诗歌形式上借鉴了代悲白头翁,使之成为千古名作”。当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中便浮现了葬花吟中的诗句。虽然后者出于前者,它们的形式非常相似,但是它们的意义又迥然

6、不同。一、诗体及拟句。在诗体上,两诗均为七言歌行体,歌行作为一种行体,起源于汉代。进入唐代以后,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专指不袭用乐府主题的七言长短句为歌行。但在初唐时期,诗人们依然用着魏晋以来的文人七言诗,篇幅加长,句式整齐,但注意换韵,使这一诗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代悲白头翁中的前半部分通过“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一句展开,接着引出洛阳女儿这一形象,通过花的娇美,女儿容颜的美丽转到对花开花谢,容颜不在的感叹,于是发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感情徐徐展开,渲染有致。后半部分由“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一句转入对花落时的落寞,对白头老翁老去无依的怜惜,最后

7、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收尾,全文两个部分围绕同一主题,将感情自然流露出来。而葬花吟则是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直切葬花主题,闺中女儿出门葬花,接着用女儿的眼睛写出春末的景,用女儿的心境表达心中的情,然后发出“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是谁?”感慨。接着转向女儿生活的现实状况,写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残酷现实,然而她并没有屈服,选择用一抔净土来埋葬自己,这是她葬花的原因。在诗歌的最后,她发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叹。全诗感情波澜起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纯美境界。这两首诗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不失为歌行的代表作。在拟句上,葬花吟

8、借用了代悲白头翁的结构和形式。“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与“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两句在形式和表达上较为接近。“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与“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空花常叹息”情感表达相同。再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与“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都表达了人生易逝的哲理意蕴。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唐代丽政殿学士孙翌(季良)选编本朝人诗正声集时,就把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举为最好的诗,他说“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脂砚斋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代悲白头翁主题是感叹人生易逝,青春难驻。借

9、“洛阳女儿”对“落花”感叹红颜易老,而青春美少年昔日何其骄盛,如今却落得一可怜白头翁。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最具深意,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赋“言此句是悟到了宇宙意识”,“从蜣螂转丸式的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葬花吟这首诗中林黛玉借落花表达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这两首诗同为七言歌行体,却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和意境创设两个方面。首先是题材内容不同。代悲白头翁围绕落花展开描写。先写了洛阳女儿花容月貌,面对落花,感慨红颜易逝。接着又写了一位白头老翁,当年他曾经是风流倜傥的英俊少年,而今年老多病,无人问津了。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命运加以

10、对比,点出青春难驻,人生易逝,全诗弥漫对青春的些许惆怅。葬花吟以葬花为主题,用春末的景衬托黛玉满怀愁绪的情,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接着又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来描述自己生存世界的残酷。最后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收尾。全诗弥漫黛玉的无限哀愁。其次在意境创设方面,代悲白头翁以人生问题为主线,用的是对比的手法。通过桃李盛开与落花缤纷、洛阳女儿与青春难驻、松柏催朽与沧海桑田、红颜女子与白发老翁、清歌妙舞与一朝卧病、宛转蛾眉与须臾白发等诸多事务的对比,有力的深化了主题,构成岁月易逝、青春难驻的诗歌意境。葬花吟中黛玉将自己与落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如“花谢花飞花满

11、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是黛玉以落花自喻,感叹世态炎凉,自己孤独无依。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是黛玉对自己寄人篱下,生存环境恶劣的控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则是黛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弥漫着浓浓的悲哀之情。最后,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收尾,落花的命运就是自己的命运,全诗用的比喻手法,落花飘零构成了全诗的意境。 不难看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曹雪芹的葬花吟。两首诗都蕴含丰富的情感,都将情感、景物和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深切的感受到景物之外的悲伤。虽然两者的主题和意境有所不同,却以情真意切成为千古佳作。

12、 我选择代悲白头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曾经读过的葬花吟,而对葬花吟的喜爱则是由于对主人公黛玉的喜爱。曾经因这份喜爱来拿黛玉自比,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会发现我比她幸福的太多。小的时候就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了宝玉的爱黛玉就不能生存在这个大观园里?为什么男尊女卑的社会现状没有人抗?读过代悲白头翁又在思索着洛家女儿、白头老翁为何在年轻时风光无限,但是年老的时候却过得如此萧索。思忖着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做。这些不明白到现在已经能够理解。因为他们的时代不同、思想不同,在21世纪的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追求,思想也变得独立、开放,不会因为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而丧失自己生活的斗志。当我们去评价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事物本身之上。那些不幸亦或是命运的安排,我们亦无法去阻挡,更无法去改变,能做的唯有悲其悲,乐其乐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