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667075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爱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标教材培训稿第六章 四大地理区域第一节 地理区域的类型与划分“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标准”把握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要很具体地描述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主要包含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域,本节只是让学生描述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其它可以在四大地理区域都认识完之后最终落实。“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进行比较,本节课只大致比较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其它在第二、三节学习。教法建议:自学和启发提问法本节课第一个标题,是让学生知道这一册书讲的是区域地理。它的内容非常简单

2、,可以让学生先自学,然后老师总结:中国地域广阔,各地之间差别很大,有的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有的地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地;有的地方是草原,有的地方是海滨;有的地方经济发达,有的地方经济落后;等等多举些例子,让学生明白我国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很多不同的地理区域。最后结合实际出几道题,我以南庄为例:南庄镇位于平原,位于流域,位于气候区,位于省市(县级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区域的类型。本节课第二个标题,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及划分依据,能够简单说出各区域间的差异。因为图6-1-3、6-1-4、6-1-5是上册学过的内容,我们能够加以利用,所以可以通过学习行动,采取板画简图,提问启发

3、的教法,让学生自己找出分界线和差异。其中学习行动2第()小题的第2问南方和北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活动差异太大,太多,初中生不好回答,也回答不完整,需结合本课的地图改造一下: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气温、降水有什么明显差异,使得南方和北方从这里截然分开?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北方一月平均气温低,南方一月平均气温高;北方年降水少,南方年降水多这样简单的回答上,应引导学生:北方一月平均气温低,低到多少度以下,北方降水少,少到多少毫米以下,南方降水多,多到多少毫米以下。让学生回答非常具体,不仅有利于把课讲细,讲深,也可以减轻下一节课的负担。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标准”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

4、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包括两点:首先是指“秦岭淮河”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也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这条标准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其次是通过“秦岭淮河”南北差异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

5、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要求学生要很具体地描述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主要包含的地形区。“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可以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比较,四大地理单元中的任何一个,包括的范围都很大,其内部的自然地理差异也很大,这是学习中需要进一步掌握的。(3)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差异对农业生产、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影响教法建议:竞赛法北方和南方的差异有几十个,多而且杂。但大部分内容上册学过,许多知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而且大多数差异是因为气候的不同造成的。所以本节课我围绕气候,把这些差异,全部设计成问题,主要通过竞赛的方法,调动学

6、生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新知。问题设计尽量遵行两个原则:联系实际,围绕气候。比如北方和南方的植被差异,除了在图上填出南北方的4种森林外,我设计的问题还有:我们北方的大多数树木,比如学校的杨树、桐树、槐树,冬季为什么要落叶?而南方大部分树木不落叶?再比如北方和南方的耕作制度差异,我设计的问题中除了南北方的耕作制度外,还有:孟州市的耕作制度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一年三熟?帮助学生分析南方和北方差异的原因,从而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差异对农业生产、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的影响。当然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不是绝对化的,比如我们也常吃米饭,北方很多地方也产水稻等,要向学生说明。第三节 我国四大地理

7、区域的划分“标准”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2)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要求学生要很具体地描述两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和主要包含的地形区或省级行政区域。“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可以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分别说明,最后再总结对比其气候特点的差异(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条标准是指以自然环境差异为基础,说明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本节主要表现在对城镇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重点

8、对比西北地区的青藏地区的畜牧业和农业。教法建议围绕板书上课,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当堂记忆。第一个标题,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故事或诗句导入。后边可把春风引伸为东南季风,可以让学生明白本区为非季风区。板书如下:河流植被范围(省区)地形干旱城镇农业位置(山脉界线)位置(山脉界线)高寒城镇河流地形位置(山脉界线)新能源农业范围(省区)本课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边学习边板书。西北地区先组织引导学生看图6-3-1,找出西北地区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再完成学习行动1中的()、()两小题,就比较容易了。然后总结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深居内陆;周围高山环绕,地形闭塞,所以

9、降水稀少,再做第()小题,总结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然后再做第()小题,与第2题,总结降水量、植被自东向西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最后做第3题,分析河流与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青藏地区的教法大致相同,在用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出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后,用板书一目了然的显示出来,把本课的所有知识串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最后一个标题: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比较简单,但其中的牲畜和地名学生不熟悉,可以利用图片和表格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内蒙古牧区多为草原牧场,新疆多为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牧区多为高寒牧场,为什么西北多为灌溉农业,而青藏多为河谷农业,即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10、,让学生明白地形、降水等自然地理环境对农牧业的影响。第7章 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第一节 黄土高原“标准”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关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需要重点关注其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的区域,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其降水相对较少和降水季节差异大的气候特点,这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有

11、着重要的影响。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是沟壑纵横,要求学生除了能够描述地形特征,还要理解其成因。另外,黄土高原上的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特征及相互联系也要了解。关于黄土高原的气候,教材中虽然没有提供相关的地图或图表资料,但是,气候对当地的地形特征、成因以及环境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议教师进行适当补充。“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本专题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如,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植被;植被覆盖率影响水土保持;地形特征影响水土保持;降水强度影响水土保持;黄土土质以及人为破坏植被、开矿修路等影响水土保持等。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这里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问题是什么,还要

12、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否则,学生就不能理解黄土高原环境治理的生物、工程措施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杜绝过度放牧的实际意义。教法建议本课内容不难理解,可以采取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提问启发的方法,问题设计尽量简单且步步深入。我设计的问题是:1、黄土高原为什么叫“黄土”高原?2、这么多黄土从哪里来的?把书中的引伸为西北风3、这么多黄土为什么停留在这里?东被太行山阻挡,南被秦岭阻挡,自然引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东到太行,南到秦岭,西到乌鞘,北到长城。然后让学生在图7-1-1上描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下面顺势让学生找出哪些省级行政单位于黄土高原。4、让学生观察图7-1-2和7-1-8,黄土高原的地表特

13、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很有可能按书本回答,但不管怎么回答,一定要引导到“沟特别多”上。5、是什么原因造成黄土高原那么多的沟,那么支离破碎的地表?6、水土流失的必须有能冲走土的水和能被水冲走的土,那黄土高原的降水有什么特点?黄土又有什么特点?还有什么自然原因能加大流水的冲刷力度?7、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什么人为原因原因吗?8、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9、人类知道水土流失有很大的危害,可为什么还要毁林毁草开荒呢?10、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哪些成功的治理方法?第二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标准”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2)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3)运

14、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4)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5)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6)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7)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东起上海西至攀枝花,包含11个省区。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的位置都在长江沿岸而且都有较大支流注入长江的地方。对地形的描述特征要求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根据地图分清上游和中下游地形的差异,上游以山地、盆地为主,中下游

15、以丘陵、平原为主,不同的地形特点可以发展不同的产业。本节的产业分为农业和工业,都由发展条件、发展状况、发展问题三部分组成,重点是工业。农业比较简单,不再详述。工业是在矿产、能源、位置等基础上分析四个工业区产业布局的条件,然后根据产业结构的差异归纳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最后了解沿江地带污染问题逐渐加重,认识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的位置说明河流对城市发展的有利促进作用,河流对农业的影响等,当然本节课最主要的表现是长江便利的航运对经济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纽带指长江沿江地带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连接起来。辐射指把本区的优势向南北辐射。运用地图观察河流、地形、资源等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即可看出它们的分布特点。本区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包括: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污染严重等,成功经验主要包括:防护林、水利工程等。教法建议运用读图分析法,即通过读图,完成相应的学习行动,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读图7-2-1,完成33页学习行动,这里需要先复习长江上、中、下游的化分及长江水系。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省区,用笔描出它的范围。再找出主要城市、支流、湖泊,地形,引导学生分析其优越的自然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