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PPT课件.ppt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653842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弹力》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弹力》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弹力》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弹力》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弹力》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弹力》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弹力》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弹力 再思考 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 例如 尺子 橡皮擦 易拉罐 钢锯条 泥巴 面粉团 皮肤 哪些类似橡皮筋 或橡皮泥 想一想 类似橡皮筋 尺子 橡皮擦 钢锯条 皮肤等 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了吗 试概括一下 类似橡皮泥 易拉罐 面粉团 泥巴等 观察两种形变 弹性形变 停止用力恢复原状 停止用力不能恢复 塑性形变 弹性 塑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 撤掉外力之后 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如橡皮筋 弹簧等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 撤掉外力之后 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如橡皮泥等 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超过了这个限度也不能完全复原 注意啦 弹性限度 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2、 小心喽 想一想 当你在拉长橡皮筋或压缩弹簧时 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发生弹性形变时 物体 弹性 弹力 产生 弹力小结 弹力定义 产生原因 产生条件 弹力的方向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我们用F表示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由于要恢复原状 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1 物体相互挤压 2 发生弹性形变 与物体发生形变的方向相反 指向物体回复原状的方向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拉力 推力 支持力等也都是弹力 例题1 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 下列力中是弹力的是 A木块对水平面的压力B水平面对木块的支持力C木块受到的阻力D木块受到的重力 例题2 关于弹力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物体发

3、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弹力B 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产生弹力C 拉力不属于弹力D 压缩的弹簧能产生弹力 A B D 物体弹性形变大小 想一想 外力大小 活动1 观察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拉弹簧的力越大 弹簧伸长得越 长 压塑料尺的力越大 塑料尺的弯曲程度越 大 结论 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 物体的形变就 活动1 观察物体弹性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越大 越大 有弹力的作用 物体一定发生了形变 物体发生了形变就一定产生弹力 只要接触的物体 一定会有弹力 判断 活动2 观察弹簧测力计 1 弹簧测力计的作用 3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4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弹簧测力计

4、提环 刻度板 1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伸长的长度 伸长的长度 弹簧现在长度 弹簧原长 解释弹簧伸长的长度 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 制作原理 在国际单位制中 力的单位是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拿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三看清 看清测力计的量程 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 若不是 应调零 3 测量前 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 避免指针 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或卡壳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说明书 4 测量时 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 5 读数时 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弹簧测力

5、计的注意事项 说明书 选一选 弹簧测力计使用正确的是 A B C D A SKN系列测力计 测力环 握力计 GMS型锚索测力计 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1 4N 读一读 2 以下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超出量程的力 弹簧测力计使用时必须竖直放置 不得倾斜 使用时应避免弹簧 指针 秤钩与外壳的摩擦 D 练一练 3 若要准确测量一个大小约为10N的力 下列规格的弹簧测力计中最合适的是 A 量程0 5N 分度值0 1NB 量程0 10N 分度值0 2NC 量程0 15N 分度值0 1ND 量程0 20N 分度值0 2N 练一练 C 4 一物体挂于弹簧测力计的下端 该测力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是 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力大小为 0 2N 0 5N 3 4N 练一练 例题5 某弹簧测力计一端受50N的拉力作用 另一端也受到50N的拉力作用 那么该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 50NB 100NC 0ND 无法确定 A 一根头发 需要多少牛顿能拉断的力 猜猜看 动动手 信息快递 头发能承受的拉力随年龄而变化 20岁组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最大 平均约1 72N 30岁组的平均约1 5N 40岁组的平均约1 38N 60组的平均约0 95N 10岁以下的平均约0 84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