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性哮喘临床六案例分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5630389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性哮喘临床六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性哮喘临床六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性哮喘临床六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性哮喘临床六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管理职业卫生》之职业性哮喘临床六案例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性哮喘临床六案例分析 据国外资料报道,大约有250种化学物被认为是导致职业性哮喘的病因,职业性哮喘占职业性肺病的25%50%,占全部哮喘病人的15%1。1987年职业性哮喘已列我国法定的职业病2。本文对我所近年收治的6例职业性哮喘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例患者中男2例,女4例,年龄2842(平均35)岁,其中喷漆工4例,化验工1例,制药工1例。既往有过敏史3例,全部病例无慢支、支气管哮喘、心脏病史。1.2化学物种类TDI(甲苯二异氰酸酯)4例,乙二胺1例,抗菌素1例。1.3潜伏期及临床表现潜伏期相差悬殊,有1例潜伏期较短,在接触后1周内发病,5例潜伏期较长,初

2、次接触至发病平均54.5月。有咳喘6例,不能平卧4例,呼吸困难、胸闷、咳痰4例,发绀3例,心悸2例。白细胞总数升高4例,胸片示肺纹理增强3例,肺功能(哮喘发作期)检查:4例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其中有3例行职业型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A-BPT),2例阳性,1例阴性。2治疗与转归6例患者出院时均诊断为职业性哮喘。经吸氧、抗炎、脱敏、解痉等对症处理,5例痊愈出院,肺功能大致正常。1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但肺功能仍示轻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调离接触化学致喘物岗位后,均未再发作。3讨论职业性哮喘的诊断需要综合各项数据和资料。掌握肯定的职业性变应原接触史是诊断职业性哮

3、喘的前提,同时根据病史、变应原皮试(ST)、生物学试验、呼吸功能测试、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等做出诊断35。根据我所目前情况,受条件限制而未能开展免疫学诊断指标检查(如IgE的测定)及未行实验室内变应原激发试验。但笔者认为职业型变应原激发试验简便、易行、无需特殊设备,在病因诊断上直接、可靠,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实用性4,6。但缺点是该试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有些患者难以接受,故应首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之密切配合,精神因素本身对这类病人非常重要。在试验进行过程中,从安全出发,要掌握好接触时间,一旦有咽痒、胸闷、刺激性干咳等哮喘先兆,应立即脱离。哮喘发作时应立即对症处理,同时做好肺功能记录,为后续治

4、疗准备好第一手资料。职业性哮喘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根据国外最近资料报道中,Winter认为职业性哮喘关键处理方法是避免接触诱发疾病的致喘物质,脱离比用药物治疗更为重要1;Kuschner认为早期诊断并脱离接触与症状改善的关系非常密切7。本文6例中有1例在工作环境中发生哮喘,未及时脱离原岗位,致哮喘反复发作,后导致在非发作期也存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造成了持久的呼吸系统损害。要做到早诊断,笔者认为第一手资料在基层卫生单位,因患者初发时往往在工作场所。基层卫生部门应对该企业有毒有害工种的毒物及其危害了如指掌,掌握职业性哮喘的基本知识,并能及早送病人去专业机构进一步诊治,以便及时调离接触化学致

5、喘物的工作环境。参考文献:1Winter Meyer SF.Occupational asthmaJ.Lippincottes Prim Care Pract,1998,2:6614-6624.2林坚,刘镜愉.职业性哮喘的病因研究概况J.职业医学杂志,1998,25(1):45.3Pauli G,Bessot JC,Gourdon C.Occupational asthmaJ.Rev Part,1992,4 2(19):2447-2451.4刘镜愉.职业性哮喘(综述)A.职业性哮喘(过敏性)病因与诊断研究论文汇编C.1990.10:259.5王敬钦,李杰,张冬梅.化学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附39例病例)J.职业医学杂志,1997,24(2):24.6刘镜愉,张利成,张跃.甲苯二异氰酸甲酯所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支气管激发试验及免疫学研究A.职业性哮喘(过敏性)病因与诊断研究论文汇编C.1990.10:13.7Kuschner WG,Chitkara RK,Sarinas PS.Occupational asthma practical poi nt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West J Med,1998,169(6):342-3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