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35610383 上传时间:2020-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歌行 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燕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设想: 1赏析关键词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体味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文主旨 2使用品读法和关键词语替换比较法把握主旨 3划块赏析 4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教时

2、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文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争的诗人高适的边塞诗:燕歌行 二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边塞诗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1盛唐的边塞诗产生原因:唐代国力强

3、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前代战争行役、征夫思妇题材的诗歌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的创作,都为唐代边塞诗的兴起提供了创作上的借鉴 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3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

4、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见文后注释1 高适(),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至开元二十一年()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天宝八载(),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

5、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为“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8226;唐五代卷 2写作背景: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

6、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三朗读诗文,划分诗节: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

7、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四通过关键词分析赏读诗文: 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1总结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谈谈你是如

8、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2“本自”和“非常”这两个虚字有何作用?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3赏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

9、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你概括 “萧条”自然条件恶劣; “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 “风雨”天气之恶劣 总结: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

10、观点却得以显露,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3“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1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11、?(扣住“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 2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 3“绝域苍茫无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怎样理解? 三时(晨午晚),白天所见“杀气作阵云”,晚上所

12、闻也只有“刁斗声”,可以看出白天身陷绝境,晚上却异常孤独寂寞 4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

13、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2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

14、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五诗歌思想主题 思考讨论:这是一场( ? )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 山川萧条极边土 特点:辽远、开阔、荒凉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 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 拼死作战、流血牺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 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质朴、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

15、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 补: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骄傲轻敌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贪功冒进 身当恩遇恒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小结:边塞诗的思想主题:建功立业、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