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地方差异的不同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35566477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明节地方差异的不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清明节地方差异的不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清明节地方差异的不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明节地方差异的不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地方差异的不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明节地方差异的不同海南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 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 2 万人,宋代迁入约 10 万人,清代激增至 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 100 多个, 入琼始祖约 300 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 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 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 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 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

2、 , ”今天 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 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 “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 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 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山西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 (土番) 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 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 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 往塌

3、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 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 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 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 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 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 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

4、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 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 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 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 于寒食禁火的缘故。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 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 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 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

5、妇 女要用描金彩胜 (头饰 )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 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 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台湾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 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 ; 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 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 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 (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 ) 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 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 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 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 灵的土地公 (有一块小石碑 ) ,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