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35564072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第一讲:孔子哲学思想(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语 选读 一儒家 儒学 儒教 儒家 强调其与其它学派如道家 墨家 法家之区别 儒学 强调作为学术体系之意义 儒教 注重作为教化体系的意义 宗教性 终极关怀 终极的自我转化一般而言 儒家 儒学指儒家思想而言 即孔子开创的思想传统 它是中国学术思想体系的主流趋向 儒教 有的学者认为存在儒教 孔子为教主 汉武帝利用政治权利把孔子学说宗教化 定儒教于一尊 隋唐时期 佛 道 儒 并称为三教 三教出现合一的趋势 在政权的支持下 儒教体系完成于宋代 儒教除了具有儒的外壳 也有宗教的特征和一般本质 它信奉 天地君亲师 天地 是君权神授的神学依据 君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 师 相当于解释经典 代天地君亲之言

2、的神职人员 四书 五经 十三经 是儒教共同诵读的经典 祭天 祭孔 祭祖 是宗法制下自天子到老百姓按等级制度举行的儒教祭祀仪式 童蒙入学塾读书 开始接受儒教的教育时 对孔子牌位行跪拜礼 从中央到地方各州府县都建立孔庙 又称文庙 夫子庙 学宫等 作为教徒 儒生 定期聚会朝拜的场所 儒教是一种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宗教 以宗法制为核心 以 三纲 五常 为中心 吸收了佛教 道教中的宗教修养方法 儒教建立后 历代政府用行政命令推行其主张 用科举考试鼓励青年人钻研诵习 使宗教社会化 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在周朝 在宗法制度下 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

3、侧室 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 左传 桓公二年 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2 新儒家 儒学 哲学思想 知性探究 内在体验 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 社会 历史 政治新儒学 知性探究 思考体验 道德实践儒学历史化 韦伯 列文森意识形态化外在把握 内在了解思想本身 新儒家可有两种理解 1 指宋明时期的儒家各学派 如 程朱理学 一派 陆王心学 一派等 2 更普遍的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 融合 会通西学 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内涵的学术流派 后者又往往被称为 现代

4、新儒家 从 五四 新文化运动至今 新儒家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 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 新儒家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问题 较通行的看法是 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 有梁漱溟 熊十力 张君劢 冯友兰 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 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在港台有牟宗三 唐君毅 徐复观 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 从八十年代开始 有杜维明 刘述先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 3 宋明理学的正名 批判与冲击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戴震 存天理 灭人欲 程颐 康德 义务论伦理学 普遍道德法则 感性欲望 理性天理与人欲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 道德规范 历史的角度 节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

5、公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孟子 尽心上 道德理想理与合理欲望 道德压抑 戴震的批评 等级制度 道德体系 孔子思想 一 天 天命 天道 1 天的内涵超越之天 宗教意义的终极归宿 终极关怀 道德之天 道德意义的秩序与法则 自然之天 自然变化的过程与规律 偶然的命运之天 2 超越的向往 终极关怀 信仰 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 论

6、语 八佾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 论语 宪问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 论语 尧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论语 季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为政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论语 阳货 2 天命与人之自由 超越 内在天为主宰 人为主宰 使命与担当 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 述而 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子罕 对天的敬畏与人的主体性宗教性转化为内在道德性 天生烝民 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诗经 大雅 烝

7、民 孔子曰 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 民之秉彝也 故好是懿德 孟子 告子上 3 体认天命 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 公冶长 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 宪问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论语 卫灵公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 里仁 4 对鬼神的态度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 如不祭 论语 八佾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 述而 曾子曰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论语 学而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见义不为 无勇也 论语 为政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 未知生 焉知

8、死 论语 先进 理性主义 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 系辞 二 仁的意义 1 仁者爱人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智 子曰 知人 论语 颜渊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 学而 有子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学而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梁惠王上 2 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论语 颜渊 由克己复礼 以礼修身

9、转向内在道德自我的建立的为己之学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 宪问 仁与礼的关系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 诗 已矣 论语 八佾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论语 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 礼 与其奢也 宁俭 丧 与其易也 宁戚 论语 八佾 3 忠恕与仁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

10、不欲 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 孔子的解说方式 孟武伯问 子路仁乎 子曰 不知也 又问 子曰 由也 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 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 赤也 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公冶长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 子曰 仁者其言也仞 曰 其言也仞 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

11、为之难 言之 得无仞乎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 见子夏曰 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子曰 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 子夏曰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 选于众 举皋陶 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 选于众 举伊尹 不仁者远矣 论语 颜渊 樊迟问仁 子曰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 论语 子路 樊迟问知 子曰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问仁 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 可谓仁矣 5 仁者境界 子曰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 述而 子曰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 论语 雍也 子曰 知者不惑 仁者

12、不忧 勇者不惧 论语 子罕 子曰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子曰 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 贫与贱 是人这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三 孝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孟武伯问孝 子曰 父母 唯其疾之忧 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 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13、 子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子曰 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曾子曰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 学而 四 君子 子曰 君子不器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 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 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者 馁在其中矣 学也 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 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 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 吾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曰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

14、同而不和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子曰 君子不可小知 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 而可小知也 五 礼 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子曰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子曰 不知命 无以为君子 不知礼 无以立也 不知言 无以知人也 子曰 上好礼 则民易使也 六 为己之学 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子曰 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 求为可知也 子曰 君子上达 小人

15、下达 子曰 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 子曰 莫我知也夫 子贡曰 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 不怨天 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七 孔颜乐处 子曰 回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 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 回也 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吾与点也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伺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

16、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 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 愿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点 尔何如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暮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 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八 中庸之道 中 适中 中和 不偏不倚 无过无不及庸 平常 不易 用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集注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雍也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 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先进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 关睢 乐而不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