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35535766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8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最新版本(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 了解课文的特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3 背诵短文 积累成语 名言警句 论语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共20篇 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 讲的是做人之道 南宋时 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 孟子 中庸 大学 论语 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有关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相传

2、他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 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孔子重视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不分贫富 不分贵贱 不分老少 不分国籍 四方弟子云集 注重 学 思 结合 其理论从修身齐家 到治国平天下 政治 经济 军事 伦理 教育 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还创立了以 仁 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 富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 待人真诚 宽厚 有关孔子 1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2 子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3 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4 子曰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

3、君子 6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7 子曰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进 吾往也 8 子曰 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9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0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 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1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2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4、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课文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孔子说 做了人 却没有仁爱之心 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 做了人 却没有仁爱之心 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 在古代 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 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 孔子就把礼 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 根本谈不上什么礼 乐的问题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孔子的道德理想 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如礼何 如 何 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 名词或其他词语 意思是 把 对 怎么样 怎么办 子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孔子说 早

5、上明白了仁义之道 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孔子说 早晨得知真理 要我当晚死去 都可以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孔子的道德理想 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之 道 不是一般的 道理 事理 而是特指儒家的 仁义之道 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之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这就是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 这一内涵从孔子的一生 从 论语 一书的思想精髓中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 朝闻道 夕死可矣 重在 行 即实践 一方面 孔子一生栖栖遑遑 周游列国 席不暇暖 为的就是推行他的 仁政 然而孔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统治者的采纳 不得已 转

6、而讲学授徒 希望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通过他们去宣扬他的思想学说 去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孔子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生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实践他的道德理想 孜孜不倦 死而后已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 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孔子为 道 而生 为 道 而死 另一方面 仁 作为儒家最高的政治理想 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所以孔子从来不轻易以 仁 许人 跟孔子同时代的人没有被称为 仁 的 在孔子看来能够达到 仁 的都是古之圣贤 泰伯 文王 微子 箕子 比干 管仲 这些人的行为都关乎天下国家大计 关乎人民的生活疾苦 他评价一个人是否 仁 是重在其政治功绩的 但是 仁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

7、是有高低之分的 我们可以自觉地加强自身修养 以 仁 的诸方面的美质要求自己 一步步的向着最高境界靠拢 人的道德修养就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个过程没有止境 一个人只有勇敢地挑起 仁 这一重担 不断克制自己的欲望 严格要求自己 反省自己 同时还要自觉地按照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行为习惯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不能超越礼仪去行事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 坚忍不拔的走完这一艰难的过程 就一定能够达到 仁 的最高境界 这一艰难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则是世世代代 以德治国 构建和谐社会 可以说是孔子道德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续 这个过程不会终止 只有不断的提高 这是一个永恒

8、的主题 其次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强调牺牲精神 一个人有志于 仁 他就会终身实践 毫无怨恨 毫无遗憾 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 论语 泰伯 为了追求 仁 的最高境界 甚至于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这就是把 仁 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 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 告子上 义 是 合理的事 应该做的事 舍生取义 就是为了正义事业 为了他人利益 全民利益 国家社会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 是人的内在本质 义 是人的外在的行为 二者是统一的 知道了仁义的道理 就要终身实践它

9、甚至于为此牺牲生命 也在所不辞 无怨无悔 孔子的 杀身以成仁 孟子的 舍生而取义 正是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子曰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喻 明白 通晓 这里译为 懂得 于 对于 义 道义 利 利益 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 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所谓 义 是指道义 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价值 所谓 利 是指金钱 财富等物质利益 君子行事按 义以为质 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 义之与比 后才为之的 而小人只讲究私利 以利来衡量 会为利益舍弃道义 做事只想到有没有利可图 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 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孔子的义利观 褒义贬利 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

10、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 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 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 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 这才是仁义的君子 而那种 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之人 则不足以称为君子 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 他曾说过 因民所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 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让自己无耗费吗 孔子主张 见利思义 义然后取 实质是说只要道义允许 便可以合法顺利 光明正大地取利 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 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 就应不顾个人利害 得失 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 舍利而取义 儒家思想中 义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利的追求与获取 不仅

11、要受义的制约 必要的时候 因义而要放弃利 这就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 子曰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 形容词用作名词 贤者 有贤德 有才华的人 思 希望 想着 齐 与 看齐 焉 于之 内 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心里 省 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孔子说 看见贤人 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见不贤的人 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要向一切人学习 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 虚心学习 以人为鉴 取长补短 这是孔子说的话 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见贤思齐 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 驱使自己努力赶上 见不贤而内自省 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 教益 要学会吸

12、取教训 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 连搬了三次家 杜甫写诗自我夸耀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为邻 都说明了这种 榜样 的作用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中类似含义的句子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孔子说 质朴多于文采 就未免粗野 文采多于质朴 就流于虚伪 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 这才是个君子 质 质朴 文 文采 文饰 史 虚浮不实 彬彬 相杂适中的样子 对一个人而言 质 是质朴的天性 是指内在的品质 道德等方面 而文则是他的文采 文明等 是指外在形式特征 孔子认为 人的这些天性 不论其好坏 如果不经过社会文化的

13、陶冶 不经过文的调节 就会失去善的一面 孔子又认为 一个人文化水平较高 并且很有文采 甚至超过了质朴 如果因此失去了作为人的本性 那就会变得虚浮 华而不实 言而无信 脱离实际 流于表面 就会浮躁 浮夸 这两种类型的人都不是理想的形象 只有 文 和 质 兼备 两者平衡 互相和谐 才是最佳形象 才能算是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即 文质彬彬的君子 在当今现实社会中 克服 质胜文则野 的途径 就是今天所提倡的讲学习 讲文明 讲礼貌 要克服 野 的行为 树立美的形象 必须加强学习 注重文明礼仪修养 这段话言简意赅 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 互相

14、依存 不可分离 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 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曾子说 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 志向坚强 因为他负担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 把在天下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方才停止下来 不也很遥远吗 士 有抱负的人 弘毅 抱负远大 意志坚强 弘 大 任 负担 道 路途 以为 把 作为 不亦 乎 不也 吗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什么 所说的 任重而道远 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原因是 任务重大 道路遥远 具体内容 以

15、实现仁德为己任 到死方休 在这里 曾子所言的 士 应当是儒家之士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 春秋战国时期 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 到了后来 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 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 一向有 士农工商 四民之说 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 士人不治产业 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 以治理国家为己任 进则担任各级官吏 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 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 影响社会 从孔子的时代起 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 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 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 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便命 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就是儒家所说的

16、 行仁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 这个使命何等伟大 这个任务何等艰巨 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 杰出的才能 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便命 所以 曾子才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也就是说 曾子认为 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 刚毅的品格 才能推己及人 救人救世 进而兼善天下 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 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 关乎到国家的安危 社会的兴衰 在传统语境里 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 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 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 是一种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 实现 仁道 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 非毅无以致其远 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 才有可能完成 曾子的这番话 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这样的话 孔子曾经说过 孟子也曾说过 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 细品本章的内容 我们就会发现 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 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 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 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 以天下为己任 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 他们宁愿栉风沐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