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3547229 上传时间:2017-10-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 人教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125 号编辑 1高三政治政治常识 前言教案示例http:/www.DearEDU.com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总体上了解全书的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本书的重要意义及科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马史思主义政治学的有关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具体要求: 1、知识方面: 识记:政治的基本含义;政治常识的主要内容。理解: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分析说明学习政治常识的意义。 2、在能力方面: 使学生在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科学理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

2、和理解问题的能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觉悟方面: 使学生明白: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相当 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应该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要有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要做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教学重点 :1、政治的含义 2、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 政治的含义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 第一框题:政治常识基本内容为一课时。 第二框题: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为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按提纲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归纳知识框架;2、例证:从最新国际国内重大政

3、治现象分析理解政治科学的含义,3、课堂讨论:从最近际国内重大政治现象中选出一例进行讨论;第一课时 【重点】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政治的基本含义;【难点】政治的科学含义;用政治对经济反作用理论分析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问题;【素质要求】知识方面:掌握政治的科学含义;能力方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125 号编辑 2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聚焦热点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政治责任感,从分析北约暴行中激发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使命感;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阅读前言课,要求粗读,只读课标题、框标题、黑体字,对前言知识有整体感知,

4、然后启发学生归纳出前言知识总体框架结构:复习提问: (1)高一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高二思想政治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什么是对立统一?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这两部分知识的内容。 (以上前二个提问设计的目的使学生知道,高三的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前两部分知识的基础上的,它们之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第三问的目的是为分析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服务的。) 导入新课: 根据同学的回答,我们已经明确了高一和高二思想政治课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高一的学习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归纳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一本质,从而提高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5、制这一必然性的认识。高二的学习内容是建立在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扩展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度来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视野推进到对人类社会中深层次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在各种社会现象中我们来分析社会的政治现象。对社会政治现象的分析,提示政治的本质,这就是我们高三学习的内容。也就是继续对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基本常识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前言课。(要求粗读,即只读课标题、框标题、黑体字。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出前言知识总体框架结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政治常识的 政治的含义、基本内容 政治的核

6、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 前言 学习政治常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科学方法 一、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板书) 用心 爱心 专心 125 号编辑 31、政治的含义(板书) 对“政治”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对党的十五大的召开,我们说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我国的“一国两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本国策等等。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间围绕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在激烈的竞争,抢占 21世纪的制高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具有国际政治性的大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难看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着极丰富的政治内容,这就需要我们认识社会的政治现象,并透过政治现象进一步提示政治

7、的本质。政治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内涵丰富而外延又广阔,很多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都对政治作为不同的解释,但都没有提示政治的本质。唯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洞察到了政治的深刻内涵,从不同侧面提示出了政治的本质。 设问: 革命导师列宁是从哪向方面阐明政治的本质的? (要求学生详细阅读第一页倒数第二自然段至第二页第五自然段,教师边提问边讲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理解和把握政治的含义,应从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联系中,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全面提示政治的本质。 我们先从政治与经济的联系中认识什么是政治。 (1)政治是经

8、济的集中表现。(板书)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选集第 4卷,第 916页),这是列宁是 1921年为了批判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的错误写了再论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中,以极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政治与经济的密切关系。 对这一结论性的观点,我们应如何理解?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设问: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怎样的? 2)你能否对课文中举出的我国解放前中国革命的实例来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在学生看书,并思考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边提问边讲。)我们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必须从政治现象入手分析。 以解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为

9、例来分析。 请同学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帝国主义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财政大权;封建地主阶级由于占 70%80%的土地,在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始终占统治地位;官僚资本主义当权的 20多年中,他们暴敛了巨额资本,并占有全国约 2/3左右的工业资本。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大敌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国家的政权,残酷压迫、剥削中国人民,形成了旧中国反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 同学们再思考第二个问题: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必然会引出什么样的社会革命?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0、的辩证关系的规律(或原理),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必然会严重阻碍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决定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人民摆脱苦难,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铲除反动、腐朽的经济制度,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是符合全国人民最根本用心 爱心 专心 125 号编辑 4的经济利益,这种政治斗争是全国人民根本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这是当时中国的最大政治。 从以上分析,同学们可以归纳出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道理: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板书) 1)经济决定政治。(板书)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11、上的,所以政治不能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是根源于经济的。 2)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板书)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二是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则是对其破坏、阻碍的作用。 (为了巩固对这一关系的理解,教师举一例,由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再作总结。) 请同学们分析下列事例中说明了什么基本道理? 日本是二次大战中的战败国。日本经济崛起于 60年代末期,成熟于 80年代中期,80 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三,相当于联邦德国、英国、法国的总和。 日本要求进入联合国安理会,成为常任理事会的成员国,参与

12、世界大事的处理;日本正谋求世界大国地位;日本通过了海外派兵法。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看到,日本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正在世界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强烈要求成为世界军事、政治大国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日本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日本谋求政治、军事大国也正是为了保护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的经济利益。 从实例的分析中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的。 从以上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既然政治活动都是为了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这就说明政治与经济之间存牵头质性的联系,所以必须要从政治与

13、经济的角度深入把握政治的实质内容。 (2)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板书) 设问: 1)既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不能脱离经济孤立存在,那么是否有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就一定必然存在政治活动? 2)为什么社会会存在政治关系? 3)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表明了什么? (同学看书,思考以上问题)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 的无产阶级的关系。”这是列宁 1920年在 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所以这个论述在当时是有针对性、有一定条件和范围的。 怎样把握这个观点?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我国近现代史,分析旧中国的经济关系; 用心 爱

14、心 专心 125 号编辑 5例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一文中,就非常详细地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的种种复杂的政治关系。旧中国,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不同,因而形成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右翼、小资产阶级的右翼之间的关系;统治阶级内部,即以蒋 、宋、孔、宋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官僚买办阶级与地主阶级,大买办、大地主阶级内部的亲日派、亲美派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利益。正因为旧中国有着如此复杂的政治关系,才导致中国几十年的内战。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三在敌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战,终

15、于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这一事实表明了,旧中国的每个阶级,每个集团都在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根本经济利益而进行激烈的阶级斗争。 从具体中归纳抽象出共性的认识:1)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是与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体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则是指政治关系。2)政治关系的形成,则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和分配方式不同,在生产关系中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出现不可调和的根本经济利益的对立形成了不可调和的政治对立,因而形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政治关系。简单说,人类社会产生阶级,才形成政治关系。3)政治关系可表现为多种形式:统治阶级与被

16、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4)政治关系说到底,实质上就是阶级关系,也是经济关系。伴随阶级关系的产生,则是各阶级、各集团为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进行各种各样形式的斗争。这便是政治的实质内容。5)从政治关系的产生、活动的内容、目的来看,都是以阶级的产生,为其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所以,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即:政治的本质是阶级性。6)政治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当经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时,政治关系则也发生变化。 归纳结论:(板书) 1)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板书) 2)政治关系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板书) 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