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429017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妻书》教案高品质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妻书教案广东博罗县博罗中学 黄海英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三)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生命诚可贵

2、,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九十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引出林觉民与妻书(二)作者作品介绍1.时代背景黄花岗起义(附后)2.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福建闽侯人。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家乡,约集革命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4月24日绝笔书,表示为“光复神州,重兴祖国”而献身的决心。27日起义发动时,随黄兴攻两广总督署,受伤被俘,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

3、,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三)指导学生自读,并用一

4、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1听课文朗读,正字音2自读课文,释疑难字词:(1)卿卿 (2)如晤 (3)竟书 (4)掩映 (5)率性 (6)为幸 (7)模拟 (8)汝体吾此心 (9)汝其勿悲。 (10)而亦无辞相答 (11)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12)适冬之望日前后 (13)空余泪痕! (13)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4)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15)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16)抑汝能之乎 (17)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18)汝不必以无侣悲! (19)汝幸而偶我 (20)卒不忍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

5、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的关键句子(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2)“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

6、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3)“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

7、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4)“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

8、问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5)“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6)“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

9、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7)“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小结: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

10、,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思考:这封信通篇抒爱妻之情,写报国之志。信中哪一句话最能将这两层意思统一在一起呢?(“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五)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1.作者与妻子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文中回忆了哪几个生活场景?)三忆三愿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2.既然这么爱妻子,又为什么诀别妻子去死?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家何以附?破镜难圆生离痛于死别。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不救。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3、既然如此不忍,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作出的抉择?爱

11、。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和为国赴难的浩然正气。甘心赴国难,此意谁能传?文中林觉民并没有以否定对妻子的爱来追求对国家的爱,而是在个人爱情的基础上提升情感达到大爱,即使是倾诉甘心赴国难之后,仍念念于对妻子的缠绵。总结: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

12、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六)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提示:(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

13、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指导学生理解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悱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3)指导学生了解与妻书阐述道理的两个特点。在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波澜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说

14、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七)探究讨论如果我们面对这么一个两难选择,你会怎样?小资料(一).黄花岗烈士事略(孙中山)。满清末造(末年),革命党人,历(经过)艰难险巇(危险),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受挫折)者屡(多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

15、之役为最。吾党菁华(精华),付之一炬(意为全部损失),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这次)役也,碧血横飞,浩气(正气)四塞(充满天地四方),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压抑)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冲击)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这次)役之价值,直(简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鬼神感动得流泪),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永存)。(说明:着重号及括号中的注释均为编写者所加。)(二)时代背景。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