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423989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随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

2、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 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 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统治C. 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 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统治者利用宗族关系来强化统治,故B正确;材料反映天子、诸侯重视宗族关系,没有涉及“民间”,排除A;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目的分析解答。2.下表西周晚期周王的婚姻状况(

3、部分)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出嫁者所在国娶入者申姜中国周厉王齐姜齐国周宣王苏改苏国周幽王姜氏齐国陈妫陈国孟姜国番改番国丰妊单丰国褒姒褒国据表可知,西周晚期A. 一夫多妻制开始盛行B. 周王室通过政治联姻维系统治C. 周文化传播范围扩大D.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上表显示周王的联姻对象有中国、齐国、番国等诸侯国,根据所学可知,周朝的统治者就是利用姻亲关系巩固和扩大以姬姓为首的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统治。故B项正确。一夫多妻制在西周以前就已经盛行,故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周文化的传播范围扩大,故C项排除。西周晚期周王地位日趋衰弱,故D项排除。3.周代爵制分为

4、两个方面:一是对畿外和畿内诸侯而言的“公、侯、伯、子、男”;二是对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内部官员而言的“公、卿、大夫、士”。战国时期,各国去爵号而称王,并在原有爵称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爵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等级秩序的血缘化B. 中央集权遭受地方冲击C. 周王室的日益衰微D. 授爵方式方法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王权衰弱,故选C;材料与血缘化无关,排除A;周朝还没有中央集权,排除B;投爵方式方法发生变化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4.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A

5、. 强化了天子权力B. 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C. 降低了女性地位D. 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答案】B【解析】商王等各级贵族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贵族政治早已形成,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

6、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5.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A. 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B. 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C. 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D. 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秦汉以来“家国一体”观念形成的治理模式,是宗法制的影响,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故C选项正确。“家国相通和家国一体化观念”是宗法制的影响而不是前提条件,故A不正确;家国

7、天下是从国家角度叙述的,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故B选顼错误;宗法制无法确保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排除D。【点睛】宗法制的作用:对当时: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

8、处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6.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以得出的推论是A. 西汉大部分地区未实行郡县制B. 中央政府已经为王国势力所控制C. 多数人口不赞成实行中央集权制D. 中央辖区经济发展高于王国辖区【答案】D【解析】由统计图表中“中央辖郡”和“王国辖郡”可以看出都有“郡”,所以意味着A的说法不对;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的西汉,实行郡县制还是封国制,是由中央政府或者皇帝来决定的,所以C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图表中中央政府所辖郡的数量和人口数均远远少于王国,而这是西汉初年由

9、政府设立郡国并行制的情况,所以不能说明中央政府已为王国势力控制,中央政府受到王国势力的威胁是在西汉中期汉景帝、汉武帝时期,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央所辖郡的数量是王国所辖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人口数却是王国所辖的二分之一。根据一般经济与人口发展关系的理论可知,用有限土地资源养活更多人口,说明其经济 基础更好。由此可知,中央所辖地区供养了更多的人口,这就需要更好的经济基础。故选 D 项。 点睛:这一题的图表数字给人制造了一种假象,就是王国问题西汉初年就有,看似中央权力一开始就比地方要小。解题关键是要搞清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汉高祖刘邦推行的制度,目的是加强和巩固皇权的,所以不

10、会从一开始就有王国威胁中央的现象,而且在设置这一制度时,一定会首先保证中央控制的地区实力远高于地方王国的实力,搞清这一点,就不会被图表中的数字所迷惑了。7.汉武帝以加官方式选拔官员和文学之土,让他们在内省侍从左右,他们因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得以参与大政,武帝临終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这一现象A. 有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权B. 导致了外戚专权C. 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D. 有效缓解了君相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君相斗争。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及亲信设立内朝,以削弱相权,强化君权,故A项正确,D均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外戚专

11、权和减少决策失误,故BC两项排除。8.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A. 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 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 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 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D【解析】从材料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与设计之初相背离,故D项正确;A项错误,

12、错在“唯一标准”;B项错误,选官制度的发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察举制在不断走向末路。9.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A. 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B. 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C. 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D. 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 “诸侯四起,条达辐辏”“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可以看出,面对诸侯争霸兼并,魏国沟通内外水路以及秦国使用水攻,都体

13、现出了水利在军事领域的考量,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在军事的作用,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大梁的经济功能,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排除。10.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说明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B. 中央经济控制力加强C. 自然经济阻碍商业发展D. 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反映了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是国家强化对经济控制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始自战国,排除;C项,材

14、料反映的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是自然经济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作用,排除;D项,私商已成为商人主体的表述与材料中“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的意思相悖,排除。11.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 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 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 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 家庭手工作坊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依据材料“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

15、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它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两窑轮烧”说明当时辽阳三道壕出现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烧窑活动,产品生产面向市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农业生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商业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其经营形态为家庭手工作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下图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示意图,该技术的使用A. 推动灌溉技术的发展B. 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C. 促成小农经济的形成D. 反映播种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图中反映的耕作技术是汉武帝时的代田法,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地力,抗御风、旱,在同时同地的条件下,通过垄沟互换的办法,实现了土地的轮番利用与休闲的原则,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B项正确;代田法是土地耕作方法不是灌溉技术,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故C项错误;汉代的播种技术是耧车,故D项错误。1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