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423877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广告传媒)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欢迎访问肥西广播电视大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政治思想史教学辅导七第七章 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勃兴第一节 殷商、西周时代政治思想的发轫与初步发展 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商族、周族先后通过征服战争,完成了从氏族社会向国家的转化,从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国家的各种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也建立并发展起来。相应的,人们也开始认识和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形成了一些政治观念。这一时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发轫和初步发展阶段。一、殷商帝王的王权专制政治观念殷商中期,即盘庚在位时期,专制王权的绝对统治得到确立。随着现实政治中王权的强化和地位上升,在观念上,王权专制的思想也逐渐形成、明确起来。王权专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解释

2、商王权力、权威的来源,论证商王地位、权威的至上性和不可侵犯性。它主要是以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两种观念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为基础。1、上帝崇拜是人们宗教意识和观念的表现。帝就是殷商时代的至上神。 帝拥有最高的地位和无上的权威。一方面,他掌握着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另一方面,他还控制着整个人类社会,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战争、生产等都由他主宰。 殷商时代的帝是至上神,实际是王权在人们的宗教意识中的反映,帝的存在和强化,有力地维护了王权。人们对上帝越是崇拜,王权就越是崇高,越是巩固。2、祖先崇拜对先王、先公的崇拜祖先崇拜所导向的也是王权至上,人们越是崇拜先王,现实中王的权威就越高。在商代晚期之前,上帝和殷

3、王的祖先是各自独立的,殷王的地位低于上帝,并受帝支配的,到了商代晚期,君主的专制权力更加强化,帝祖两个系统也合二为一。王具有了人神合一的性质。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高于一切人,并与一切人相对立,所以称为“余(予)一人”。王作为殷商王朝最高统治者,其权力和职责概括为三点:“承天、继祖、救民”只有王才能承接天地之命,代天行道;只有王才能继承先祖的权威和事业;所有的人都是由王拯救并为王支配的。“余一人”的称谓比较典型地表达了殷商时期王权专制的政治观念,这种认识里蕴含的基本价值准则是王权的至上性与君主专制的合法性。在上帝和祖先崇拜的形式下,这种政治观念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二、周公重在调节的政治思想(一)

4、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1、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周公认为天的“大命”是帝王得以统治天下的依据,天是根据王的实际表现来决定赐予还是收回“大命”的。他认为,周克商实际上是上天意志的体现,是不可抗拒的。2、提出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之主即君主)”; 周公认为,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3、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认为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就可以了解天意。这种观点将人们的视线从单纯依靠和祈求天的保佑上,转到现实政治中来主张通过实证来主动争取和巩固上帝的眷顾。 周公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为

5、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施政的指导思想1、关于保民第一,在治民的态度上要敬慎;第二,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贪图享乐,恣意妄为;第三,要注意体察民情,要了解民之疾苦。2、关于慎刑罚义刑义杀,即刑罚适当一是要根据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二是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的态度;三是施用刑罚的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周公提出了德的思想;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明德、保民、慎罚,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第二节 春秋战国诸子政治思想的争鸣与繁荣一、 秋战国的社会与政治1、生产力迅速发展,促成阶级关系发生变动;春秋战国时期

6、,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变化与发展,其标志是铁制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2、旧的政治制度逐渐解体,新的政治制度渐次形成;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等东周时已出现了郡县制,分封制仍有保留,但君主加强了对分封贵族的控制。世卿世禄制也遭到破坏,官僚制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官僚制打破了官员终身任职与官职世袭,官员由君主任命,并可以随时撤换。为官的途径除了旧有的依靠血缘关系外,还有立功、推荐、招聘、买卖等。3、从诸侯争霸到列国争雄,最终形成大一统帝国;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实力大幅下降,无力控制各诸侯国;各诸侯国趁机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实力,相互间的战争增多,社会陷入动荡之中;战国时期

7、秦、楚、齐、韩、赵、魏、燕七国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战争的目的不再是争当霸主,而是一统天下。最终,秦得以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王朝。4、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各种政治势力的对立和斗争使政局变得纷乱、复杂和多变。但无论哪一种势力取得胜利,都会想法设法集中权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虽然每次政治斗争的过程和胜负不同,但是其最终结果都是走向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的集权和专制。二、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流派与重要思想家(一)儒家孔子: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学说,创建了儒家学说,是儒学的祖师;孟子:其思想以性善说、仁政说为主要内容;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学术范围较广,包括政

8、治、经济、哲学、军事等诸多领域。主要特点是:其一,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其二,崇尚礼义即尊卑上下等级秩序,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其三,尊崇孔子。(二)道家老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无为政治;庄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人性自然说和实行自然主义政治主要特点是:第一,“道”是这个学派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第二,一般都赞同无为政治(三)法家慎到:他的思想富于理性,政治思想以“重势”为特色;申不害:政治思想以“重术”为特色;商鞅:主张重法和推行耕战政策;韩非: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将法家学派的法、术、势理论融为一个体系,旗帜鲜明地主张君主专制主要特点是:其一,注重运用国家强制力来治理国家,建立

9、通知秩序;其二,极力主张君主专制,明确提出君主的权力和利益具有至上性;其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四)墨家墨子:尚同、兼爱、尚贤、非攻及节俭 百家争鸣,各家虽然观点各异、互不相让,但他们大多在政治上主张君主专制,思想上要求独尊己见,排斥异己。因此,百家争鸣的结果只能推动专制主义的发展和强化,而没能导向政治民主和思想自由。第三节 儒家的礼与仁义德治思想 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他们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建立和巩固统治秩序。一、礼与仁义德治的理论基础(一)有道与无道孔子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局面,叫做“天下有道”。“天下有道”的社会表现为秩序井

10、然与和谐无间。 秩序井然:等级原则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政治上贵贱有等,上下有序,社会上各安其位,井井有条。 和谐无间:通过倡导“和”与“仁”,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二)人性学说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1、孟子的性善说人人天生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人的道德上表现为“四德”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人性善具有共通性,无论圣人、君主还是普通民众,在本性上都是一样的。但为了成就人人为善,就必须修身养性。首先,从人本身来看,人的耳目口鼻之欲与人的四心四德是相互冲突的,必须通过道德修习战胜感官欲望;其次,从社会原因看,名、利等外物对于人民修身养性也是巨大的干

11、扰。2、荀子的性恶说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生就的本能。人性具体表现为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即耳目口鼻之欲;二是好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三是妒忌、憎恶的心理;四是对权力、名誉的欲求。荀子认为,为了拯救人类社会危机,就必须改造人性,具体途径是有圣人来“化性起伪”。对人性的改造是由圣人完成的,即由圣人制定礼仪法度,以此来约束人性。由于人性是可以改造的,荀子认为每个人在道德修习的起点上是平等的,都具有达到理想道德境界的可能性。孟子基于性善而提出了仁政主张,荀子基于性恶而提出礼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方针。二、礼义与正名(一)孔子的礼治思想孔子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手段,礼即“君

12、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礼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 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如何进行礼治?从“正名”开始。全社会尊卑上下等级分适宜得当,名实相符,则名正言顺,政事由成效,礼乐振兴,刑罚适中,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实现井然有序的政治局面。(二)荀子的礼治思想荀子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由圣人制定礼,依照等级原则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行为,协调利益关系,达到社会化政治秩序的平衡与稳定。荀子认为,礼的根本性功能就是分,具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物以养体,

13、即通过礼义调节人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在物质与人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其二,等级之分;其三社会职业之分,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各守其业,各尽其职。荀子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三、仁、仁政与德治教化(一)孔子关于仁的认识仁的内涵: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克己即胜己,指人的自我克制。克己的方式主要有:修己、约己、自戒、自讼、自省、自责等。都是要求人们经常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和检讨,依照礼的等级规范来要求自己,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以达到在思想言行各个方面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做“复礼”。仁者爱仁包括两个方面: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希望别人达到。)和恕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二)孟子的仁政说孟子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道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仁政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制民以恒产,即统治者要使民有恒产,民有了固定的产业,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就容易治理了;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孟子主张轻徭薄赋;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实质是要求给予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定的保证,缓和社会矛盾,使得君主的统治能够长期延续。(三)德治与教化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要求统治者徭做到克己复礼和爱人,在道德上成为民众的表率。孔子关于教化的一套方针,叫做“庶、富、教”。就是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政治宽松,以招

15、徕百姓。教化的内容主要是: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第四节 道家无为政治思想一、为无为而无不为(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道”有三层含义:其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其二,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有规律地运行着的,却是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的;其三,道派生出天地万物,本质曰一、曰无,特征是运动与“用弱”。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证了两个事实,一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二是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的特点是有。无为政治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第二,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以达到治理,就叫“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二)庄子的无为思想 庄子主张君主治理天下应该是“为而不有”,就是天下国家需要治理,但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却不把功劳据为己有,化育万民,却不使民有依赖感。庄子要求君主无欲,提出无欲而天下足。君主无欲体现在政策上就是要薄税敛。在具体的权力分配上,庄子主张君无为臣有为。庄子也主张绝圣弃知,认为圣人、智慧都是祸害。二、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认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