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423854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试题(卓越班,含解析)考试范围:必修三(1-5单元)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

2、具有延续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墨子认为在未有国家之前,“一人一义,十人则十义,百人百义”,以致“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于,人们“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天子设立各级统治者,然后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这表明墨子A. 主张强化君主的权力B. 强调共同价值观的培育C. 代表平民阶层立场D.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

3、,墨子认为在没有国家之前,每个人都要自己的“义”导致天下大乱,然后选举出贤良的天子,天子统一思想、价值观,使国家得到治理,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强化君主权力,且天子是人民选举出现,排除A;材料中主要在强调价值观的统一,是站在整个社会的发展的立场上分析,故排除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命令天下百姓以上之所是为是,以上之所非为非,这样国家才能得到治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孔子认为,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董仲舒则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上述变化表明儒学A. 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B. 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神灵C. 逐步披上浓厚的神

4、秘色彩D. 从反专制转而为专制服务【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从先秦孔子的民本思想到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详解】据材料孔子“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可知,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A项错误;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是为加强君权,服务于君主专制的,B 项错误;无论是孔子还是董仲舒都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D项错误;材料“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的是董仲舒将儒学神秘化,故C项正确。【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1)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

5、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4)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4.西汉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做“游侠”。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这反映出A. 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因时因人而导B. 司马迁与班固的思想境界有高下之别C. 两汉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D. 两汉时期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为别人排难解纷,敢作敢为,信守言诺,值得称

6、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身为小民而行使生杀大权,死有余辜”可知司马迁和班固对“游侠”的态度出现变化,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人物,班固是东汉时期,变化的原因是大一统观念的加强,强调尊重权威即两汉时期主流意识发生变化,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因为主流思想的变化导致对游侠评价的变化,A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司马迁和班固思想境界不同,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游侠出现质的变化,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西汉大一统思想的出现。由材料“司马迁认为,游侠坚守自己奉行的道义班固认为这些游侠不遵守制度,不尊重权威”可知司马迁时代大一统思想并未成为主流,而东汉大一统思想是主流,

7、所以强调遵守制度,尊重权威。5.宋代科举考试不断完善,竞争日趋激烈。据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统计1106年州试录取率为3%,1190年下降为1.3%,到13世纪仅为1%。这一现象说明A. 考试人数逐年下降B. 录取总人数逐年下降C. 精英教育不断强化D. 社会矛盾必将日趋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录取率逐渐降低,说明考试难度增加,对考生能力要求提高,绝大多数考生不能被录取,说明考试在于录取精英,即精英教育在不断强化,故C正确;录取率等于被录取的人数除以考生总人数,可见录取率降低不能说明考试人数在下降,A错误;录取率低不能说明录取的总人数在减少,B错误;科举考试有利于庶族阶层进入统

8、治阶层,缓和社会矛盾,D错误。6.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A. 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B. 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C. 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D. 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

9、“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7.宋末元初人金履样提出:“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专其利以自私哉?”南宋思想家叶适也说:“有民而后有君,有天下而后有国。有国有君,而后有君与国之用。”这些思想主张是A. 宋朝经济新气象的反映B. 不同学派对程朱理学的严厉抨击C. 社会各界思想大解放的体现D. 文人学士对家国命运的深度思考【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有民而后有君,有天下而后有国”等信息充分体现了文人学士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与反思,这是对家国命运的深度思考,故选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

10、时期,宋朝还并未具备新的经济生产方式,排除A;金履样为程朱理学的继承者,对朱熹的观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B项说法错误,排除;仅从金履样和叶适两个人的观点无法看出社会各界的思想状况,排除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首先是将书本中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观点与材料中人物观点进行对照,帮助自己理解完全陌生的历史材料,然后再结合选项和所学知识作出判断即可。8.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中“新见”是指A. 保留君主制B. 君臣分治C. 以民为本D. 民贵君

11、轻【答案】B【解析】黄宗羲是反对君主专制而主张君民共主,即君臣分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宗羲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所以不是保留君主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以民为本,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民贵君轻是孟子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9.普罗塔哥拉持约定论,以为众神用土、水两种元素创造出了所有生物。人类为了避免野兽攻击便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城邦进而形成,人们用尊敬和正义治理城邦,避免为争权而相互残杀。对普罗塔哥拉预定论解读正确的是A. 否定了神明创世说B. 认为神明制定了城邦制度C. 为西方社会契约的先声D. 为“因信称义”主张的先声【答案】C【解析】由材料“众神用土

12、、水两种元素创造出了所有生物”,可见没有否定神明创世说,排除A;由材料“人类为了避免野兽攻击便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城邦进而形成人们用尊敬和正义治理城邦”,可见没有认为认为神明制定了城邦制度,排除B;“因信称义”认为虔诚的信仰灵魂才能得救,排除D;材料“人类为了避免野兽攻击便聚集在一起过群居生活,城邦进而形成,人们用尊敬和正义治理城邦,避免为争权而相互残杀”实际是揭示国家的起源问题,故选C。10.苏联学者涅尔谢相茨在其著作中说:“苏格拉底讥笑以自己的决定把无知的人变成统帅等的雅典平民的万能;有一次,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人民大会,用表决方法把驴变成马。”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 主张

13、用其他的政治形式代替民主制B. 认为必须加强公民政治修养C. 认为不应该让每一个公民都参与政治D. 认为有钱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他在讲到马匹不足时建议把这个问题提交人民大会,用表决方法把驴变成马”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对雅典公民政治素养低下的讽刺,其强调的是公民政治修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中苏格拉底并非否定公民参与政治,排除C;材料中苏格拉底并非认为有钱人就是最好的统治者,排除D。11.修昔底德在分析雅典民主时指出,普通人常常容易不用批判的方式去接受所有古代的故事,“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

14、了”。据此可知,修昔底德A. 主张雅典城邦实行精英政治B. 否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功绩C. 认为雅典民主忽视个体权利D. 认为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答案】A【解析】【详解】“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在修昔底德笔下,大多数人容易受人蛊惑、煽动,性情多变,政策缺乏连续性,普通民众缺少政治智慧和判断能力,只能接受拥有智慧的精英人物的领导,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并非否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功绩,排除B;材料反映出普通民众缺少政治智慧和判断能力,并非说明雅典民主忽视个体权利,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

15、信息“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12.“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A. 反映文艺复兴的目的是强化宗教信仰B. 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C. 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D. 表明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选B;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A;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要早于这个时间,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的共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D。13.16、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欧洲大学的世俗化和民族化进程加快,大学不再是教会的附庸,逐渐成为世俗政权的工具,并为国家政权服务,除此之外,大学学术自由开始萌芽。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A. 基督教精神信仰的崩塌B. 唯物主义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