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416272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喘证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喘证 学习要求 1 了解喘证的历史沿革 讨论范围 诊断与鉴别诊断 健康教育 2 熟悉喘证的辨证要点 证治分类 3 掌握喘证的概念 病因病机 护治原则 主要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概述 定义 喘证是由于外感或内伤 导致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 以致呼吸困难 甚至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不能平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 喘证的症状轻重不一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 不能平卧 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 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严重者 喘促持续不解 烦躁不安 面青唇紫 肢冷 汗出如珠 脉浮大无根 甚则发为喘脱 呼吸困难主观上 感觉呼吸费力 或空气不足 客观上 表现呼吸频率 节律 深度异常 1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

2、 不能平卧 2 重者动则喘息不已 甚者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 3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 烦躁不安 面青唇紫 肢冷 汗出如珠 脉浮大无根 甚则发为喘脱 症状 喘脱 喘证的严重阶段 是由于邪实正虚 心阳受累所致 表现为喘促持续不已 烦躁不安 汗出肢冷 心悸 面唇青紫 汗出如珠 脉浮大无根 症状 历史沿革 最早见于 内经 对病名 症状表现 病因 病机均有论述 灵枢 五阅五使 肺病者 喘息鼻张 灵枢 本脏 肺高则上气肩息 素问 五邪 邪在肺 则病皮肤痛 寒热 上气喘 汗出 喘动肩背 病位 肺 素问 举痛论 劳则喘息汗出 素问 痹论 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素问 经脉别论 有所坠恐 喘出于肝

3、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中 咳而上气 即有 气喘 肩息 不能平卧 表现的证候 刘河间 病寒则气衰息微 病热则气甚而息粗 丹溪心法 喘 六淫七情之所感伤 饱食动作 脏气不和 呼吸之息 不得宣畅而为喘急 亦有脾肾俱虚 体弱之人 皆能发喘 历史沿革 景岳全书 喘促 提出 虚实 分类的辨证纲领 实喘者有邪 邪气实也 虚喘者无邪 元气虚也 临证指南医案 喘 在肺为实 在肾为虚 类证治裁 喘证 喘由外感者治肺 由内伤者治肾 历史沿革 现代医学与喘证有关的疾病主要有 1 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肺源性心脏病 肺炎 矽肺 肺结核等 2 慢性心衰等所致的心源性呼吸困难 3 严重贫血 中毒 癔病等导致的

4、呼吸困难 讨论范围 作为一个症状 喘可以出现在许多急 慢性疾病过程中 当喘成为这些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证时 即称作喘证 病因病机 一 病因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 病因复杂 概言之有外感 内伤两大类 外感 1 外邪侵袭内伤 2 饮食不当3 情志失调4 劳欲久病 风热犯肺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 外感风热 风寒闭肺 肺失宣降气逆作喘 表邪未解 内已化热 肺热素盛 寒邪外束 痰热蕴肺 表寒里热 湿痰寒化 寒饮伏肺 外邪引动伏痰 壅阻气道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 肥甘 或因嗜酒伤中 脾运失健 水谷不归正化 反而聚湿生痰 痰浊上干 壅阻肺气 肺失宣降气逆作喘 复感外邪诱发 痰浊与风寒 邪热等内外合邪 寒热错杂证 痰

5、湿久郁化热 或肺火素盛 痰火交阻于肺 痰壅火迫 升多降少 气逆而喘 情志所伤 情志不遂 忧思气结肝失条达 气失疏泄肺气痹阻 气机不利 或恼怒伤肝 肝气上逆于肺肃降失常 升多降少 劳欲久病 劳欲伤肾 久病伤脾 久病伤肺 精气内夺 肾元受损 失于摄纳 逆气上奔 喘 肾阳亏虚 水泛无主 上凌心肺 肺气上逆 心阳不振 喘 中气虚弱 肺失充养 肺虚 肺气肺阴不足 气失所主 肺虚少气而喘 由肺及肾 肾元亏虚 肾不纳气 逆气上奔 喘 劳欲久病 慢性咳嗽 肺痨等肺系病证 久病肺虚 中气虚弱 肺失充养 久病而气阴亏耗 不能下荫于肾 肾元亏虚 劳欲伤肾 精气内夺 肾之真元伤损 根本不固 若肾阳衰弱 肾不主水 水邪

6、泛滥 干肺凌心 气失所主 肺虚则少气而喘 肾不纳气 上出于肺 出多入少 逆气上奔为喘 肺气上逆 心阳不振 亦可致喘 二 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外感 内伤 情志 饮食 劳倦 风寒 风热 肝气 痰浊 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实 出纳失常 虚 气机升降失常 喘 喘脱 心阳衰竭 一 病位及涉及脏腑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甚则累及于心 三 病因病机小结 肺为气之主 生理 诸气者 皆属于肺 肺司呼吸 赖其宣发肃降功能 使气道通畅 呼吸调匀 外和皮毛 内为五脏之华盖 朝百脉而通它脏 肺为娇脏 不耐寒热 病理外邪侵袭 或它脏病气上犯 皆可使肺失宣降 肺气张满 壅阻气道 以致呼吸不利而喘

7、一 病位及涉及脏腑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甚则累及于心 三 病因病机小结 肾为气之根 助肺司气之摄纳肾元亏虚 摄纳失常 致气不归原 气逆于肺 则入少出多 一 病位及涉及脏腑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甚则累及于心 三 病因病机小结 脾气亏虚 聚湿生痰 痰浊水饮上犯于肺 肺气壅塞 宣降不利 或中气虚弱 土不生金 肺气不足 肝失疏泄 肝气逆乘 肝肺不和 升降失职 亦可致喘 二 病机关键实喘在肺 为邪气壅盛 气失宣降 虚喘主要在肾 为精气不足 肺肾出纳失常 三 病因病机小结 三 病性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喘在肺 虚喘责之于肺 肾两脏 实喘在肺 外邪 痰浊 肝郁气逆 邪壅肺气

8、 宣降不利 以痰浊为主 虚喘责之肺 肾两脏 阳气不足 阴精亏耗 肺肾出纳失常 以气虚为主 病情复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见 或正虚邪实 虚实夹杂 慢性喘咳 肺肾虚弱 复感外邪 急性发作上盛 外邪 痰浊壅阻肺气下虚 肾不纳气 四 转归与预后 三 病因病机小结 实喘 肺虚所致者 反复发作 累及脾肾两脏肺脾肾虚损严重 累及心阳 心气 心阳 不足 脱证 转归 由外邪所致者 失于表散 由表入里由痰浊 肝郁所致者 日久不愈 化热化火 虚喘 四 转归与预后 三 病因病机小结 实喘 难治 气失摄纳 根本不固 难取速效 体虚易于感邪 致反复发作 往往喘甚致脱 预后 一般易治 因邪气壅阻 祛邪利肺则愈 虚喘 与病程的长

9、短 病邪的性质 病位的深浅有关 四 转归与预后 三 病因病机小结 病理 肺肾俱虚 心气心阳衰竭 不能鼓动血脉运行 血行淤滞 面色 指甲 唇甲青紫 甚则喘汗致脱 亡阴 亡阳 危候 心与肺 心脉上通于肺 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 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心与肾 肾脉上络于心 心肾水火既济 心阳根源于命门之火 喘脱 实喘病久伤正 由肺及肾 虚喘复感外邪 或夹痰浊 则病情虚实错杂 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于上 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喘证的严重阶段 不但肺肾俱虚 在孤阳欲脱之时 每多影响到心 因心脉上通于肺 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 宗气贯心肺而行呼吸 肾脉上络于心 心肾相互既济 心阳根于命门之火 心脏阳气的盛衰

10、 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 故肺肾俱虚 亦可导致心气 心阳衰惫 鼓动血脉无力 血行瘀滞 面色 唇舌 指甲青紫 甚至出现喘汗致脱 亡阴 亡阳的危重局面 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 病邪的性质 病位的深浅有关 实喘由于邪气壅阻 祛邪利肺则愈 故治疗较易 虚喘为气失摄纳 根本不固 补之未必即效 且每因体虚易感外邪 诱致反复发作 往往喘甚而致汗脱 故难治 对待虚喘应持之以恒地调治 若实喘邪气闭肺 喘息上气 胸闷如窒 呼吸窘迫 身热不得卧 脉急数者 虚喘见足冷头汗 如油如珠 喘息鼻煽 摇身撷肚 张口抬肩 胸前高起 面赤躁扰 直视便溏 脉浮大急促无根者 为下虚上盛 阴阳离决 孤阳浮越 冲气上逆之危

11、脱证候 必须及时救治 慎重处理 1 主证 以呼吸困难 喘促气短 甚则张口抬肩 鼻冀煽动 不能平卧 口唇发绀为特征 2 病史 多有咳嗽 哮病 肺胀 心悸等病史 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诊断要点 3 体征 桶状胸 两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4 辅助检查 血常规 胸部X线片 心电图 血气分析等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 哮证与喘证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2 气短与喘证 辨虚实 辨外感内伤 辨病位 辨证要点 1 分清虚实 2 辨外感 内伤 外感 起病急 病程短 多有表证 内伤 病程长 反复发作 无表证 多伴见痰浊 气逆等证候 3 虚喘当辨脏腑定位 肺 肾 心 实喘 治肺 虚喘 治肺肾 实喘 重在治肺 祛邪利气

12、因寒热痰 不同病因 宜采用温宣 清肃 化痰等法 虚喘 重在肺肾 以肾为主 宜培补摄纳 虚实夹杂 分清主次 权衡标本 适当处理 喘脱 应急措施 扶正固脱 镇摄肾气 护治原则 主证 喘息咳逆 呼吸急促 胸部胀闷痰多稀薄 色白质黏兼头痛 鼻塞 无汗 恶寒 发热苔薄白而滑 脉浮紧 治法 宣肺散寒 止咳代表方 麻黄汤加减 1 风寒袭肺 证治分类 实喘 证治分类 实喘 主证 喘逆上气 息促 鼻煽胸胀或痛咳而不爽 吐痰稠粘形寒 身痛 无汗 苔薄白身热 口渴 汗出 烦闷 苔黄 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 解表清里 宣肺泄热代表方 麻杏石甘汤 2 表寒里热 证治分类 实喘 主证 喘咳气涌 胸部胀痛 痰稠粘色黄或有血痰伴

13、胸中烦闷 身热 有汗 口渴喜冷饮 咽干 面红尿赤便秘苔薄黄 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泄痰热 宣肺平喘代表方 桑白皮汤 3 痰热郁肺 主证 喘而胸满闷窒 甚则胸盈仰息 咳嗽痰多粘腻色白 咯吐不利兼呕恶纳呆 口粘不渴苔白厚腻 脉滑 濡 治法 祛痰降逆 宣肺平喘代表方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 痰浊阻肺 证治分类 实喘 主证 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 呼吸短促 息粗气憋 胸闷胸痛 咽中如窒常伴精神抑郁 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 开郁降气平喘代表方 五磨饮子 5 肺气郁闭 证治分类 实喘 证治分类 虚喘 主证 喘促气短 气怯声低 喉有鼾声咳声低弱 痰吐稀白自汗畏风咳呛 痰少质粘 烦热口渴 咽喉不利 面颧潮

14、红 苔剥 脉细数舌质淡红 脉软弱 治法 补肺益气养阴代表方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1 肺气虚耗 治法 补肾纳气代表方 金匮肾气丸 参蛤散 2 肾虚不纳 证治分类 虚喘 主证 喘息日久 呼多吸少 气不得续 动则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 汗出肢冷 面唇青紫 或有跗肿 舌淡苔薄 脉沉弱或见喘咳 面红烦躁 口咽干燥 足冷 汗出如油 舌红少津 脉细 治法 扶阳固脱 镇摄肾气代表方 参附汤合黑锡丹 3 正虚喘脱 证治分类 虚喘 主证 喘逆剧甚 张口抬肩 鼻煽气促 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 烦躁不安 面唇青紫 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 或见歇止 或模糊不清 主要护理问题 胸闷气促 与邪气壅肺

15、 气失宣降或精气不足 肺肾摄纳失常有关咳痰不爽 与邪气壅肺 气失宣降有关生活自理下降 与肺肾两虚 喘促难平 无力施为有关潜在并发症 喘脱 辨证施护 1 病情观察 1 呼吸 2 面色 口唇及四肢末梢的紫绀程度 气喘发作时间和诱因 3 神志 体温 脉搏 出汗 心率 血压 心律 尿量 4 热势 5 痰 辨证施护 2 生活起居 1 病室环境 2 卧床休息 持续低流量给氧 3 促进排痰 4 防寒保暖 劳逸适宜 辨证施护 3 饮食护理 清淡 富营养 化痰之品 多饮水 忌发物 1 风寒袭肺 温肺散寒 生姜 葱白 淡豆豉 2 肺气郁闭 行气解郁 萝卜 3 虚喘 补肺健脾 党参 沙参 黄芪 山药 补肾 核桃 芝

16、麻 猪腰 甲鱼 4 喘脱 稳定后高热量 高维生素 高蛋白饮食 辨证施护 4 用药护理 1 温服 2 服药后观察气促 胸闷 咳痰症状是否改善 5 情志护理 开导 稳定情绪 避免劳累和精神刺激 辨证施护 6 对症护理 胸闷喘促 1 中药 中医外治平喘 2 加强呼吸肌功能锻炼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 二 针灸疗法可选定喘 膻中 肺俞 大椎 合谷为主穴 每次取1 2个穴位 喘证日久 反复发作者 宜艾灸大椎 肺俞 肾俞 命门 足三里等 三 饮食疗法 蛤蚧 g 瘦猪肉 g煲汤 每周服二次 适用于虚喘者 足底部反射区 头部 大脑 脑垂体 小脑及脑干 肺及支气管 肝 脾 肾上腺 肾 输尿管 膀胱 胃 胰 十二指肠 盲肠 阑尾 回盲瓣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及直肠 小肠 肛门 健康教育 平时要慎风寒 适寒温 节饮食 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 力求根治 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 忌烟酒 远房事 调情志 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 不宜过度疲劳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