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415894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269普通心理学(上)2016年6-7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和心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入门课,主要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1、 单项选择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 名词解释给出相关名词的基本含义。3、简答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4、论述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并展开论述,最好能结合实际,再整合进行说明。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绪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

2、心理学成为门独立科学。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生理学。心理学的门类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主要侧重研究心理理论。应用心理学主要侧重研究心理学如何应用,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等。第一节 心理学研究方法一、实验法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1. 形成理论假设:假设是基于某种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预见。2.实验设计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最常用的一个因变量:反应时,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有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3)选择被试4)选择具体实验的类型:如被试间设

3、计和被室内设计3.实验观测4.统计分析5.得出结论二、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做观察法。和实验法相比,结果真实性更高。三、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四、个案法第二节 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派别1.构造主义学派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2.机能主义学派3.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1)激进行为主义:(2)新行为主义学派: 承认有机体的内部心理活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的变量,对行为有一定影响。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强

4、化和惩罚不管是在应答性条件反射中还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都是影响人的行为巩固和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强化指凡是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都可以叫做强化物,强化物起作用的这一过程就叫做强化。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4.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行为;心理是一个整体,不是简单、部分的相加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要对知觉、学习进行研究,提出了知觉的组织原则,认知的学习理论等。研究人的意识,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整体。5.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潜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说主张性欲论,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

5、动。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神经病的重要原因。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的研究是他们的贡献,但过分强调无意识,夸大性欲的作用是错误的。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二、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广义:凡是侧重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都叫认知心理学。狭义: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强调认知因素在人类行为当中的作用;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把人看做一种信息加工者;主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内部的心理机制,即研究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的过程。采用实验、观察、计算机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五、人本主义心理学

6、的研究取向强调健康人的心理、人格;应该研究人类当中的精英;强调人的价值、潜能;强调环境和自我概念对行为的作用;强调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需要;强调意志的作用。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功能:整和与调节全身,加工全部的神经信息,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发送指令。构成:脑和脊髓脑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小脑脑干:中脑、脑桥、延脑海马主管记忆。脊髓的功能:1.是躯体与脑部神经传导的通路。2.一些简单反射活动的中枢。在脑干各段的广大区域,有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叫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三)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大脑是中枢神经系

7、统最高级的部位。大脑又可以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起来。胼胝体是指连接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1.初级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视觉的中枢在枕叶。听觉的中枢在颞叶。机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在顶叶。2.初级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功能: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3.言语区4.联合区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从功能上说,在正常情况下,大脑两半球是通过胼胝体联结的,一个半球的信息可以很快传递到另一个半球。60年代,斯佩里(Sperry)对癫痫病人进行了切断胼胝体的外科手术。这就产生了所谓割裂脑。把不同的物体,分别呈现在左、右视野,

8、投射到不同半球。病人能够用语言回答投射到左半球的物体,但不能回答投射到右半球的物体。通过割裂脑的研究,发现大脑左右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尤其是脑的活动密切相关。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例如,脑损伤的病人,有的智力水平下降了,有的丧失说话能力。脑部受伤后的盖奇变得脾气暴躁,不太善于容忍他人的缺点,说话带污言秽语,计划能力也受到损伤。额叶的损伤导致人格发生了改变。第三章 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9、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的测量产生感觉的两个条件:感觉器官正常;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绝对感觉阈限定义: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的高低通过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受阈限越低,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小,绝对感受性越强,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的大小通过差别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关系,差别感觉阈限越低,差别感受性越高。差别感觉阈限的计算韦伯定律:为了引起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与原刺激量之比是一个常数。韦伯定律只有在刺激是

10、中等强度的时候才适用,在刺激强度非常弱或者非常强的时候都是不适用的。对数定律: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费希纳提出的,认为感觉到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大小只是按算术级数增加乘方定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的,认为心理量是刺激量乘方的函数,感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比如对电击的疼痛的感知。第二节视觉人只能看到一定范围的光波。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到780毫微米的光波。光波从长到短作用于眼睛,人看到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一、视觉的生理机制(一)视网膜的换能作用视网膜的换能作用就是一个感觉编码过程。视网膜的构造:包括三层,主要有神经节细胞、双极细

11、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其中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就是视觉的感受器,接受外界光波的刺激,将其转换为神经冲动。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与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用于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棒体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窝周围及视网膜的边缘地带。在夜晚比较黑时是由棒体细胞发挥作用,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主要用于感受物体的明暗,不能感受颜色,分辨细节的能力很差。感受野是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该区域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级细胞的活动,则网膜上的区域就是这些细胞的感受野。二、颜色颜色:是光波作用于眼睛所引起的视觉经验。颜色的三个属性:色调、明度、饱和度。三、色觉的理论1、三色说由托马

12、斯杨在1802年提出来的,后来由赫尔姆霍兹加以发展。观点:认为有三种基本的颜色即红绿蓝三原色,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感红、感蓝、感绿,每种感受器只对特殊波长的光敏感。2.四色说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三对感光视素,黑白色素、红绿色素、蓝黄色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并产生不同的颜色体验。能够解释色盲现象,红绿色盲无法辨别红色和绿色,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四、视觉中的现象(一)视觉适应视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持续的作用而引起视觉感受性的变化。根据感受性是提高还是降低,视觉适应可以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突然停止,或者从亮的地方转入暗的地方时,视觉感受性提高

13、的过程。在其它感觉中也存在适应的现象,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感受性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变化表现在或者提高或者降低感受性。在多数情况下,适应表现为感受性降低。(二)后像后像是指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是立即消失,而是短暂的保留一定时间。(三)闪光融合:(四)马赫带在明暗交界处,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光带,暗和亮的光带称为马赫带。第三节 听觉一、声音的三个物理属性:频率(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波形二、声音的三个心理属性:音调、响度、音色听觉理论1、共鸣理论,又叫位置理论2、行波理论行波理论又叫新位置理论,由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在20世纪4

14、0年代提出的,发展了赫尔姆霍兹共鸣理论中合理的成分。认为声波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以行波的方式振动,但行波频率不同,振幅最大所在的部位也不一样。频率低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顶部;频率高的声波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接近耳蜗的底部。耳蜗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就取决于行波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基底膜某一部位振幅越大,科蒂氏器上的盖膜就弯向那个区域的毛细胞,使有关神经元的激活比率上升。正是这些激活率最大的成组神经元,发出了声音频率的信息。根据行波理论的观点,人耳实现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主要是看这种声波作用在耳蜗的哪个部位。行波理论正确的描述了500赫兹以上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振动,解释了对500赫兹以上

15、音调高低的辨别。但是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个部位相同的运动。3、频率理论4、神经齐射理论第四章 知觉两个基本概念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事物时是从事物的感觉信息着手的,根据事物的个别属性,得到对事物的知觉的。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感觉信息,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识别出物体的过程,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又叫数据驱动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头脑中已经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和调节外部信息的输入,进行知觉的过程。记忆当中的知识影响了对信息输入的解释,又叫概念驱动加工。第一节 知觉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1、对象和背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相互依赖的。3、对象和背景是相对的,背景的确立有赖于对象的突显。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体现在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表现在,知觉事物过程中要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