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35368260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复习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学3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2.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3.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

2、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 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 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 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4.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典范。5.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位诗人,他们成就大,名望高,被人们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

3、出的爱国诗人,此外范诗亦很有特色,杨诗更为独创性,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6.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淡谐,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场景,有想象新奇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主要学习借鉴了王安石的“半山体”和唐人的“晚唐体”。7.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退隐石湖,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晚春、夏、秋和冬的田园生活。全面

4、、真切地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语言自然清新。8.别是一家:“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的观点。词别是一家就是:词就是词,词与诗、与文都是不同的,词自有其本身的特点、属性或本质。要求词必须讲究音乐美、形式美和形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必须有别于诗,显出词的“本色”来。9.辛派词人:这是受南宋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诗蕴藉。10.清空:清空是南宋杰出词人姜夔发明的一种写词

5、的风格.姜夔著有白石诗集,为南宋开宗立派的词家巨擘之一。张炎词源推尊姜夔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后世即以“清空”与“骚雅”标举白石词风。南宋后期词人大多“远祧清真,近师白石”,就是仰承与追随这种词风。1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1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

6、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1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二、思考题1. 北宋前期词人(六位)对词体发展的贡献。晏殊的词表现为“情中有思”,过滤了五代“花间”词中的杂质,使词变得清新雅致、清丽淡雅、温润秀洁;欧阳修

7、对词作出的革新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四年的军旅生涯,拓展了范仲淹的艺术视野,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张先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王安石的词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转向表达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向诗风靠拢;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表现为:从形式上看,柳永的贡献在于首先把不少小令扩展为慢词,并发展了慢词,使词调

8、构成发生了重要转变。从内容上,柳永词在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上为后代词甚至元曲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扩大了词的境界。从表现手法上,柳永善铺述、尚自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以及羁旅行役之感和抒情的自我化。2.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为什么能获得成功?对比唐代古文运动失败的原因。答:唐代的古文运动和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都是历史上重大的文体改革运动,但两者的命运却是截然相反,这与当时的社会情况有着很大的联系。韩愈倡导的“以文载道”中的“道”是孔子的“仁义道德”,一千多年前的思想显然不太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韩愈强调的古文注重于文章的“载道”,而忽略了文学的抒情和社会公用性;骈文文体的不可替代性和应

9、用的广泛性,以至于成为几乎所有文人都不能脱离的一种文化生活。因此,唐代的古文运动才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则不一样,首先是改革政治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其次,当时的柳开,王禹偁,范仲淹,梅尧臣,苏氏父子等文人们革除西昆体之浮靡文风的呼声日益强烈,这与唐代古文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上宋代理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因此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才能取得成功。3. 如何认识苏轼的诗、词、文?答:苏轼的诗多体现出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就表现出了苏轼对社会上不合理现象的批判;例如题西

10、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将自然现象转为人生的反思。苏轼的诗还体现了其乐观旷达的精神,就像山环水绕的黄州荒城在苏轼的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还有就是对技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如比喻“春畦雨过罗纨腻”、用典“平生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无色。”等等。清人赵翼评苏轼的词也说“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他的诗歌也是兼收并蓄,刚柔相济。就像游金山寺,描写细致,层次分明,但又笔势骞腾,兴象超越。苏轼的词,风格豪迈奔放,他词的创作,是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在苏轼创作的过程中,还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传

11、统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还有其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有相当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水调歌头便是其中的鲜明代表。苏轼的文受到孟子和战国纵横家以及庄子的影响,形成了自然与雄放的艺术风格,同时还有着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其议论文也是善于翻新出奇,同时,将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如记承天诗夜游便是其代表之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全文虽然只有八十多字,但意境超然,韵味隽永,是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苏轼的辞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中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做了铺垫,体现出作者

13、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苏轼的四六中也体现了行云流水的风格,他遭贬后写的表启更是真切感,如谢量移汝州表。4. 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的比较。(1) 苏词与辛词的相近之处苏轼和辛弃疾是两宋词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有着良好的操行和创作声望,其词对同期乃至后世词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在两人的词中,都可以看出浓烈的奔放的豪情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2)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1 创作思想不同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

14、后期尚道尚佛。苏轼的思想同时受儒道佛三家的共同影响。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与苏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辛弃疾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英雄侠气。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

15、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表现手法不同苏轼的词,首先,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次,在语言上,苏轼吸收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句人词,有时也运用民间口语,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在辛弃疾的创作中,也有着自己明确的创作主张。首先,他既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情言志的工具,用词来抒发自我内心的情感,又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经历、体验以论说形式表现于词中,这正是典型的以文为词。其次,辛弃疾创造性地以文为词还表现在他时常将古人的散文语言直接用于词中,因而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俚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比苏轼更进一步地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如卜算子漫兴: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第三,苏轼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六处用典:第一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第二是人道寄奴曾住;第三是元嘉草草:第四是封狼居胥;第五是佛狸祠下;第六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典故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余味悠长,令人动容,感人弥深。综上所述,苏轼、辛弃疾虽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轼以诗为词,词中多体现出一种壮志难酬之后的开阔胸襟,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