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

上传人:youn****329 文档编号:135363334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极地地区教案讲义教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极 地 地 区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能分析出原因。2. 会在两极辨别方向。3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要求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结构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

2、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 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四、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

3、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

4、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2对图10.1和图10.2的判读。两幅图均为极投影图,这种地图在其他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两图的判读,提高对这种图的识别、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能力。活动中的问题3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学生的作用。教师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 教材将两图放在一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情况,如海陆分布的状况。而这些也为后面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南极高,人们对南极的考察多于北极,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3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南极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教材通过两个

5、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高度地概括了南极气候环境的主要特征。在这里需要给老师们明确几个问题。“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南极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冷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 350米);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

6、;第二,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第三,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心,会造成比北极更大的气压梯度力,所以南极会有“风库”之称。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被南极的大风吹得光亮如新。” 4将生物资源直接放到自然环境的后面,而没有与其他资源一起介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突出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的影响;第二,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是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本身就是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7、5图10.3和图10.4使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在景观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代表性动物,并通过文字体会这些动物对极地地区特殊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教材通过两则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建设的两个考察站。同时,在活动中又提出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时间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 7教材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放到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下,更突出了这些资源的科学价值。在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当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区日益缺乏而显得更加珍贵,但对人类意义更大的应该说是原始的自然环境,它

8、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极地地区之所以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它们的特殊位置。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得那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正是因为极地地区具有这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人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并且保护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因此,从逻辑关系上看,这一标题既是上一标题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标题的原因。 8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9图10.6以其简单明

9、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第2题中秦大河的那段话,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 10阅读材料“穿越南极”,通过对人类的一次穿越南极活动的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11对日本捕鲸的报道引出了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间的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定,教材107页的那段课文,使学生了解到国际间对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态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是个人的行为,教材通过108页的阅读材料介绍南极考察队员的环保行为,这对学生环保意识

10、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为1课时。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有一架飞机,沿某一点向北飞,方向不变,能飞到哪?(目的:引出北极,北极点,北极地区)【新课授课过程】 1在引入教学内容时,按照上述的思路,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回忆经线性质中的方向性;常见地理名词;两极投影图能想象随地球自转,其运动的方向”。这样做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考察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深入理解极地地区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殊性,为后面的学习作一个铺垫。 2结合导学案,了解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范围,为理解其自然环境打下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两地的

11、海陆状况如何?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表示什么线?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 3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用合作方式解决,引导学生通过导学案一步步有潜入深分析问题,最后能总结归纳两极自然环境相同与不同,不同导致那些不同及会分析原因。4.利用经线方向性,会在两极图中辨别四个基本方向,相对方向。【知识与生活】 一、科学考察及其价值1这部分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来考虑: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

12、?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对两极地区的考察已经分别到了怎样的程度? 2在讲授南极的大量固体淡水资源时,可以将冰川在淡水中所占的比例介绍给学生,突出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而南极的科学价值,则需要让学生结合“图示科考”和后面活动中秦大河的那段话来讨论。同时在明确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极会有这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最终又落实到了南极的自然环境上面。 3教师在介绍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煤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形成?”(温带地区,有大片的森林)“那么为什么在极地地区会出现煤矿或油田、气田?”当学生回答有困难,

13、可提示学生从大陆的漂移来考虑,这是对前面知识是否灵活掌握的检验。 4阅读完“穿越南极”这段材料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如何改变的?”这是对前面读图能力的巩固。 5.两极在世界上的地位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关于日本捕鲸的报道,并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学生会认识到一些国家虚伪的面目,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的经济。结合活动1讨论:“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定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教材中的漫画也可以用反面的方式给人类以警钟:保护两极刻不容缓。2,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2,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2,2,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2,侵 权 必 究 联 系Q Q68843242 本页为自动生成页,如不需要请删除!谢谢!如有侵权,请联系68843242删除!侵权必究 联系QQ6884324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