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 文档编号:135298039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铜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与生物膜发现史不一致的是( )A. 欧文顿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 荷兰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 罗伯特森通过电镜下观察,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质-磷脂三层结构构成D. 科学家将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人细胞和鼠细胞进行融合,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

2、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

3、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详解】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观点,A正确;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

4、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2.将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蒸馏水中,下列对细胞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吸水膨胀发生形变B. 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液体逐渐变成深紫色C. 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D. 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说明细胞壁具有选择透过性【答案】C【解析】【分析】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所以显微镜下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详解】将处于分离状态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原生质层吸水膨胀,细胞

5、壁也会发生形变,但形变较小, A错误;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液体不会变成深紫色,原因是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质壁分离复原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 C正确;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壁属于全透性的,D错误。3.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蔗糖分子不能透过)浸入蒸馏水中,下图能正确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说明透析袋中溶液的浓度高,透析袋渗透吸水,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当达到平衡时,蔗糖溶液浓度不变,故选B。4.如图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表示构成

6、质膜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位于质膜的外表面,在细胞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B. 的尾部和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C. 和大多数是不可以移动的D. 允许脂溶性分子自由通过【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据图分析,为糖蛋白,为磷脂分子,为胆固醇,为蛋白质。【详解】是糖蛋白,位于质膜的外表面,在细胞识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正确;是磷脂分子,其尾部和所示的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的内部, B正确;由所示的磷脂分子组成的磷脂

7、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为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移动的,但的移动性较低, C错误;是磷脂分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允许脂溶性分子自由通过,D正确。5.下列对于流动镶嵌模型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B. 有的蛋白质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C. 有的蛋白质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D. 磷脂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8、(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详解】细胞膜的外侧含有糖蛋白,内侧没有,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A正确;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细胞膜上有的蛋白质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D错误。6.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B.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D.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答案】B【解

9、析】【分析】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细胞膜外面的糖蛋白具有重要功能。【详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密切相关,A正确;有些载体蛋白是贯穿整个细胞膜的,而不只是镶嵌在内外表面,B错误;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蛋白质的种类、数目不同其功能的复杂程度不同,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功能有差异,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C正确;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D正确。7.下列关于细胞膜的

10、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 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C. 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D. 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详解】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而磷脂分子没有特异性,B

11、错误;流动性的基础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C正确;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钾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8.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取决于( )A. 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B. 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C. 细胞中ATP的含量D. 组织液中的含氧量【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考查对物质进出细胞方式及其特点的理解。明确常见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甘油属于脂溶性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12、,该运输方式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物质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消耗能量,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取决于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选A。【点睛】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影响因素:(1)自由扩散:只受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影响;(2)协助扩散:受细胞内外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的影响;(3)主动运输:受载体蛋白数量和细胞内能量供应有关。9.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跨膜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和非跨膜运输(胞吞和胞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只有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 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C. 只有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进行的D. 只有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答案

13、】C【解析】【分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详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B错误;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而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C正确;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D错误。10.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A. 和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B. 和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C. 葡萄糖、性激素是以方式进入细胞的D. 水、二氧化碳、氧气是以方式进入细胞的【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I不需要载体和能量,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自由扩散,II需要载体和能量,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

14、输,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胞吐和胞吞是大分子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进出细胞,没有直接通过细胞膜,B错误;性激素通过I自由扩散进入细胞,C错误;水、二氧化碳、氧气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载体、能量、运输的方向,判断图中I、II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1.现有资料表明:K不能通过双分子层的人工膜,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菌素,与K具有特异亲和力,在人工膜上加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通过膜,Na仍不能通过膜。下列关于K能通过膜而Na不能通过膜的原因解释中,正确的是( )A. 缬氨霉素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B. K能够与缬氨霉素反应,Na不能C. K能可逆性地与缬氨霉素结合,N

15、a不能D. K以协助扩散方式通过膜,Na不能【答案】C【解析】依题意可知: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菌素,不是蛋白质,A项错误;缬氨霉素与K具有特异亲和力,并不反应,B项错误;缬氨霉素与K的结合具有特异性,而Na不行,C正确;K通过人工膜的,没有明确表示需要ATP,所以不能判定是协助扩散,还是主动运输,D项错误。【考点定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需围绕题意信息“双分子层的人工膜只有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才能通过,而Na则不能通过”,联想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2.从下图可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 甲图中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不消耗能量也不需载体蛋白协助,所以此图是指物质通过细胞膜时的自由扩散过程B. 可以预测,甲图中随着物质浓度的降低,自由扩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C. 甲图中箭头表示物质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时物质的运输方向D. 乙图表示物质的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关系,说明自由扩散过程只受物质浓度的影响【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