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

上传人:精****库 文档编号:135297452 上传时间:2020-06-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广告传媒)中国新闻传播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昭文新报: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5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文杂作为主。“设报达聪”:“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在康有为看来,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

2、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突破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实施应当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产生的。“苏报案”:“苏报案”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矛头直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三年和两年,苏报永久停刊。民报发刊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

3、关报民报于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亲自撰写了发刊词。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当时人们把这次浩劫称为“癸丑报灾”。从而扼杀了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远生遗著:黄远生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1915年,黄远生在旧金山被刺客暗杀。他死后,其友

4、人将它发表过的文章编为远盛遗著行世。共收论说、通讯、时评、杂著200篇,其中通讯153篇,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记者之“四能”:黄远生所提出的“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而能听,手能写”即著名的“四能”说。民国四大副刊: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晨报的副刊晨报副镌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京报的副刊京报副刊“马路小报”=“鬼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颓唐、格调低下的“鸳鸯蝴蝶”派为中心的报纸副刊、期刊、泛滥一时,报纸言论退化,历来报纸的政论见长变少或取消;报格低下,津贴贿习成风,文丐把这类“有报无社”把办报作为从政经商的敲门砖的报纸称为“马路小报”、“鬼报”。启蒙报刊: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启蒙报

5、刊出现了。启蒙报刊出现的标志是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到五四前后,以学生报刊为主体的启蒙报刊纷纷创办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是长沙的湘江评论。新青年:新青年是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著名报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在编辑业务上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如开展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设立“通信”和“读者论坛”等专栏,和读者共同探讨问题;采用白话文写作,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等。“荆生事件”: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进行了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斗争。1919年初,封建势力对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

6、大学甚嚣尘上。复古主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林琴南在新申报上发表了文言小说荆生,肆意谩骂新文化运动,并表示想借军阀势力镇压新文化运动.林琴南文章的发表是新与旧两种思潮斗争尖锐化的标志。每周评论抓住小说荆生进行了重点分析批判。每周评论对反动小说荆生的批判史称“荆生事件”。“世界系列”:“世界系列”指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的总称。1924年4月16日由成舍我在北京创办世界晚报,以消息迅速受到欢迎。1925年2月10日和1925年10月1日又增出世界日报、世界画报。“9.1”记者节:“9.1”记者节是民国时期中国新闻记者的节日。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9-18事变国统区的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论、保

7、障人权”的强烈要求。南京国民政府为缓和新闻界的激愤情绪,1933年9月1日,由内政部、军政部分别通令各省、市政府,各军队及军事机关保护新闻从业人员。1934年8月,杭州市记者工会通电全国新闻界,倡议公定9月1日为中国记者节。“四不主义”:“四不主义”是指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副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所谓的“四不”方针。体现了该报追求客观公正的价值取向,但后来的报刊实践活动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一原则。“小骂大帮忙”: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亲蒋导致了大公报要背离它续刊时倡导的并使之一度大获成功的“四不

8、”办报方针,而重新确立一条“小骂大帮忙”的办报方针。所谓“小骂”,即张季鸾所说的“只要不碰蒋先生,任何人都可以骂”,所谓“大帮忙”,即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尤其是在国共两党斗争的问题上竭力为蒋介石及其反动政权鼓吹。我们在割稻子:1941年7-8月,抗战重庆大轰炸时期,大公报社被炸损失惨重。为了鼓舞士气,王芸生在探望病重的张季鸾先生时,张季鸾先生说我们应想个说法来打击敌人,张季鸾先生就以我们在割稻子为题在大公报上发表了这一社评,这篇社论很能代表这一阶段大公报的风格和精神那就是坚持抗战,不屈不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在“想个说法打击敌人”。红星报: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1931

9、年12月创刊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出版,邓小平是前期主编之一,遵义会议以后由陆定一主编。红星报原为铅印报,在长征途中由于条件限制改为油印报。有重大捷报出“号外”,红星报为不定期出版。在长征途中红色中华报暂时停刊,红星报成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唯一的报纸。“开天窗”:为了抨击国民党法西斯新闻检查制度,新华日报经常采取“暴检”的方式。如果整篇稿件被扣发,或将稿件题目刊出,以透露稿件的一些内容,或在版面上留下大块空白,名叫“开天窗”。“拒检”运动:抗日战争前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展开的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等人应毛泽东邀请到延安访问,黄炎培将他所见所闻写成

10、延安归来一书,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诬蔑。8月,该书没有送检即出版,这是国统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从此拉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不久,重庆16家杂志社联合发表声明,宣布不再送检。这一行动得到重庆各界人士的支持,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拒检”运动的蓬勃兴起,成为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拒检”运动的冲击下,10月,国民党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撤销除收复区以外的战时新闻检查机构。“3S”:“3S”指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外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汉斯-希伯。反“客里空”运动:反“客里空”运动是指1947年,解放区新闻事业开展的一次思想和业务改革运动。1947年6月

11、15日,晋绥日报摘载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部分篇章,勇敢地严格检讨并揭露不正确的采写思想作风。随后,又刊载了部分不真实新闻及其作者、编者的检讨文章。“客里空”是剧本中一个捏造事实、品质恶劣的战地记者,因此以“客里空”为名,发起了新闻界的整风改革。反“客里空”运动是解放区新闻界的一件大事。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和发扬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的传统,对于密切新闻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运动后期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伤害了一些新闻工作者,助长了新闻界“左倾”错误的抬头。中国的西北角:1935年范长江被大公报聘为旅行记者,从成都出

12、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对川、陕、甘、青、宁等省地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旅行考察,采访了沿途经过的48个县市,行程6000余公里,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这些旅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弊政,第一次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新华社最好的记者”:解放战争期间,所谓的“新华社最好的记者”,常常就是毛泽东,他被大家私下里公认为是“新华社最出色的记者”仅在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评论、述评、广播稿和消息等作品就多达17篇。其中不少成为新闻经典作品,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等。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发

13、展史上的重要篇章1948年9-10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10月12日,刘少奇在学习会上发表讲话,整理成为这篇谈话。这篇谈话围绕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方针,着重论述了新闻事业在党和群众中的功能和新闻工作应具有的基本条件。“第三条道路”:在两极新闻事业的最后较量面前,带有不同程度中间色彩的私营企业性报刊面临新的抉择。在这次抉择中,大致有三种态度。其一是鲜明的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进行斗争。其二是宣传“第三条道路”,既不满意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也不愿意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想走“第三条道路”。这种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

14、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而当这种宣传破产后,他们大多数也站到人民一边来了,储安平是其代表。先后创办的客观周刊和观察周刊最有影响。“消息总汇”: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基本任务完成。接着,党和国家又向新华社提出要成为“消息总汇”的任务。所谓“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死人办报”:文革前,毛泽东对郑拓持批判态度点名郑拓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一个头目”对其主编的人民日报

15、批评为“死人办报”,并把郑拓逐出人民日报“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是指在文革期间,全国舆论形成了一种以地方媒体评论抄袭中央媒体,中央媒体评论抄袭“梁效”写作组的奇特现象。大型的写作组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一支别动队,他们操纵主持的写作组主要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中共中央党校写作组以及江青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署名“梁效”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协作组。二、简答题:截止到新中国成立,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史可以分为哪几大时期?各个时期有什么主要特点?答:共分为5个时期:1、从唐朝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出现过3种类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2、从19世纪20年代初-90年代初,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为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期,教会报纸、外商报纸、外文报纸从南洋、香港、澳门直向中国内地发展。形成一个在华外报网。垄断了中国报刊事业。尤其是商业性报纸申报和新闻报的创办和出版,使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